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胡鑫
编辑 | 袁月
健康需求的升级、创新技术的发展、卫生政策的演进,正在推动医疗体系变革。从医疗服务到健康服务,从生理医学到身心医学,医疗健康行业的价值获取方式正在嬗变。新赛道之上,医疗机构如何找准前进的逻辑、把握发展的潮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精细管理、转变增长方式,以变革与创新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每一位管理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在第十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主论坛上,来自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保管理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型公立医院的专家,围绕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主题,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展开主题分享。
毛群安: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
谈及公立医院新标尺:高质量发展指数与行动,依然要回归到健康中国战略的本质上,要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标准。
“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从我们今天为公众所提供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来看,还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毛群安在第十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表示。
由此可见,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要充分认识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性,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宣传倡导向人人行动转变。
目前健康中国的主要任务就落实在如何实现服务模式和体系的转变上,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提出了六个专项行动包括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二是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提出了四个专项行动包括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三是防控重大疾病,提出了五个专项行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
许树强: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服务体系,做好“五个促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介绍了国家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思路。他表示,要着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许树强认为,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做好五个促进:
1、促进能力现代化,通过分层分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就近解决医疗卫生健康问题的需求;
2、促进体系整合化,通过加强机构联动和服务协同,在纵向上实现各级机构的“上下结合”,在横向上实现“医防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协同”;
3、促进服务优质化,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流程,让群众在新的就医格局中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流畅、体验更舒适;
4、促进管理精细化,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将提供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落实到医疗机构的每个管理环节;
5、促进治理科学化,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强化制度执行力,引导资源和患者合理流动。
许树强还透露,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及配套性措施,加快沟通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形成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张宗久:强化县级医院的“五大中心”建设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以《“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为蓝本,介绍了当前县域医疗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十四五”期间县级医院发展面临挑战,一是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医院和县医院需要统筹考虑;二是基层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增加,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是重点任务;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县域居民需求的总量、结构和质量都将快速提升;四是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五是互联网、信息化等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县级医院现有模式造成冲击。
张宗久强调,要充分利用县域医共体相关政策,整体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打造高质量现代化的标杆县医院。一是持续强化县级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进一步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二是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三是突出区域资源整合,组建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构建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
樊嘉:六大核心任务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中山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实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推进未来医院建设。
他着重分享了中山医院六大核心工作任务:
高举“党建引领”旗帜,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中心。包括充分发挥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
实施“学科强院”战略,建设国际一流的临床诊疗中心。医院聚焦疑难危重症诊治,建立卓越专精学科集群、肿瘤学科集群、泛血管学科集群。
共建“创新活跃”生态,建设高水准的医学研究转化攻关中心。包括打造国际顶尖的科创研发平台,攻克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推动自主生产权的高端器械研发。
弘扬“精英人才”理念,建设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中心。包括建设国际一流的骨干人才汇聚高地,重点培养引进科研领军人才;建设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打造“医师科学家”双轨制培养模式;建设顶尖标准的精英人才管培体系,建立医疗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和智慧人力资料管理体系。
树立“智慧管理”典范,建设智能化现代化管理运营中心。包括建立医疗决策支持平台、加强跨行业新技术应用、强化大数据应用等。
倡导“医学人文”情怀,建设中国特色医学人文培育中心。中山医院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关心关爱医务人员,通过巩固文化建设,坚定中国特色医学文化自信。
此外,樊嘉还从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打造学科高峰、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构建高质量未来医院、赓续文化建设等维度,介绍了中山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乔杰: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驱动力
医疗机构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转化的集合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大型公立医院发展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分享了北医三院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医院发展的实践。
她介绍,北医三院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于2019年5月成了医学创新研究院,构建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科科研平台、创新转化中心,实现探索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评估评价、培训推广的紧密结合。
北医三院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成立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牵头搭建跨学科技术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医院将转化理念和实践融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打造三位一体的医学研究新模式。与此同时,医院紧跟国家政策,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决策到分配,打通各环节,实现国内、国际及时转移全流程服务。
北医三院还先行先试建设院企联合研发中心,前期与20余家企业接洽,开展交流活动80余次,并于2021年成立10个研发中心,资助金额1.85亿元。此外,医院还加强院内科研立项经费投入,设立院内基金,院内创新氛围空前活跃,专利转化成果渐显。近5年,北医三院累计完成各类创新成果转化179项,累计非股权收益2.1亿元。
郑杰:单一支付方式无法全面激发医院发展动力
“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矛盾是永恒的,实现更有价值的购买,塑造更加合理的医疗布局,是唯一方向。”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国家医保DRG付费技术指导组组长郑杰一句话道出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目标。
他指出,DRG付费没有明显缺陷,是平衡市场供需的有效手段。目前DRG正在走向更高的站位,即由单纯的控制费用向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转变。
如何借力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是管理者关心的话题,但郑杰明确指出,单一支付方式无法全面激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DRG是给医生的管理工具,主要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但立足于单一病例的管理必然无法实现医院整体效率的提升。
“因此,如何为医院管理者量身打造一个高效内涵式发展管理工具,与DRG相辅相成,全面激发医院发展动力,至关重要。”郑杰表示,基于这样的背景,北京医保部门为医院管理者打造了全新的管理模型和工具:BJ-GBI,即北京医保总额预算模式,包括年初对每家医院发展趋势的精确预算,及年末对该院发展质量的评价。
年初预算是用科学的算法打造一院一测的趋势预测模型,压实医院管理者对医院发展规划的责任。年末清算是建立医保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90余个指标构成),量化评价医院发展质量,并与医院整体费用支付挂钩,兑现医院管理创造的价值。
医保如何实现价值购买?郑杰认为,应探索整体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以医共体、医联体为单位,进行整体的总额预算管理,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率。通过按人头付费方式,鼓励基层医院或医共体、医联体进行慢病签约服务,重心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