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是一种建有顶盖的桥,有的是长廊,有的是亭子,这些顶盖主要是供人休息、交流、聚会、看风景等,有的比较宽的廊桥,上面还建有房间,可供居住,但这样的廊桥多分布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福建、浙江等地。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在重庆渝西地区的潼南区龙形镇上,竟然也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廊桥,要知道这周边除了这处廊桥以外,并没有其它类似的建筑,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廊桥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关于廊桥的相关记载,到了宋朝更是极为普遍,因为在北宋安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画作《清明上河图》中便有多座廊桥。
潼南的这座廊桥位于龙形镇檬子街村东头,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跟今已有260年的历史,廊桥的下面是一条小溪,原名太平桥、桥亭子等,说明以前可能廊桥上还有亭子,后来廊桥的上盖多次重建,唯下面的桥墩及桥面基本上还是清朝时的原件。
我们在现场看到,整座长廊桥由桥基、桥墩、桥面、桥顶构成,溪中有三个菱形的石桥墩,具说这桥墩做成菱形还特别讲究,因为遇上涨上水的时候,菱形的桥墩有导流的作用,可以减少阻力,也正因为如此,这座廊桥经历了十余次大型水患都安然无恙。
三座石桥墩高约3.5米,桥墩上并列七根直径为0.4米的圆木为桥梁,桥梁的上方用0.05米厚的木板铺成桥面,桥面上建全木榫卯结构的长廊,桥面宽5米,全长约41米,原来的盖顶在清朝末年被大火烧毁,现在看到的盖顶为后来重修,距今也有100余年的历史。
这样的廊桥或许在贵州、广西、福建等地并不稀奇,但是在重庆潼南及周边地区却极为少见,究其原因,据渝帆个人分析,极有可能是因为龙形生活着大量的客家人(他们有独特的方言,据说是湖广填四川迁过来的),他们祖辈或在迁徙过来的同时,也将当地的建筑文化带了过来,所以才修建了这座长廊桥。
我们在长廊桥的桥头看到,立有一块黑色的文保碑,这座有着260年悠久历史的廊桥已经列入潼南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对廊桥的盖顶进行了翻修,给过往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据说这里以前是进出龙多山(武则天赐名的川中名山,曾与五岳齐名)的要道,这座长廊桥还是当地颇具标志性的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