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巴渝之地美食多,重庆作为与四川成都同地位的吃货天国,不光拥有着能够容纳百川文化的底蕴,还拥有着将旧歌唱新曲儿锦上添花的本事。如果说热爱旅游的你因为看到这篇文章而对这个已经进化为“8D”的立体城市感兴趣的话,那么笔者在这里就不得不给您推荐一下沙坪坝的磁器口了,而既然都说到了这磁器口,除它流传下来的关于建文帝行踪扑朔迷离的传说外,就不得不说说这道磁器口有名的‘不吃白来’的毛血旺了。
一、磁器口毛血旺的历史
作为渝菜江湖菜的鼻祖之一,毛血旺的制作材料,其实在以前都是连普通老百姓都不要的,被认作脏污下三滥的动物血。
根据蓝勇先生的《巴渝江湖菜》可知,在民国初期的时候,有一个张姓的大汉带着一帮兄弟在江边上劳作,那个时候的磁器口放在现在那都是交流贸易的中心,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在这里进行交易,金发碧眼的异乡人正在向马车上的贵妇人推销自己国家美丽绚烂的宝石,码头那边的劳工们忙上忙下的搬运船上的货物,小贩的叫卖声伴随着四溢的香气充满了整个街道。张姓大汉是一伙兄弟中的老大,他们歇了工所有人都饥肠辘辘,于是便由张姓大汉拿着钱上了岸,上岸后眼花缭乱的各路吃食让张姓大汉有些目不暇接,在街道上徘徊了许久都没能够决定下来。
最后还是一阵熟悉的杀猪声唤醒了他的意识,张姓大汉摸了摸兜子里大家的血汗钱,知道兄弟中有一个人的婆娘有了身子就快要生了,思虑了片刻还是决定先省着点花,于是便闻声朝杀猪的地方走过去,走过了一片喧闹后便是几家屠宰场,那个时候猪的心肺和内脏血水等都是肮脏玩意,没人会想着要去吃,都是要丢进江里的。
而张姓大汉一伙人从小就在颠簸流离,也不在乎这个,于是便朝从屠宰场中走出来的张姓妇人讨要这些本该丢弃的食材,这位张妇人平时为人颇为爽快,见张姓大汉也姓张,便调笑着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人,然后就让人去拿了些洗干净的猪下水和内脏交给了大汉,因为怕他不够吃还给他拿了一管自家熬的香浓的猪骨汤。
最后张姓大汉没有花一个铜板的回到了兄弟中,将得来的食材混合着猪骨汤一起放到铁锅里熬煮,见鲜味已经出来后,便有些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觉得味道有些淡有加上了海椒,八角等佐料,顿时爽辣的味道便出来了,让闻到的人出了满身大汗,也不知道那里来的力气都围在了锅边大口大口的分食,结果却发现这味道意外的不错,于是张姓大汉便每日都去张妇人那里讨要她们不要的猪内脏,久而久之这份猪杂汤的鲜香味道也吸引来了江边其他劳作的人,一传十十传百最后食材的提供者张妇人也开始好奇这份美味,向张姓大汉讨教猪杂的做法,说是想要给家里的公婆孩子尝尝鲜,推拒不成的张姓大汉便讲解了这份猪杂的做法。
而回去将这份意外美食做给公婆吃的张妇人也在公公的无心之言下决定将这道菜做出来开个餐馆,于是后面的闻名世界的沙坪坝磁器口毛血旺就这样的诞生了。
二、沙坪坝磁器口毛血旺的演变
最早的毛血旺仅仅只是一碗猪杂,因为江边的汉子们为了方便节约而意外创造出来的,后来被张姓的妇人得知了制作方法后,她又在原本的猪杂汤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其他的食材,最开始仅仅只是一些自己家中吃剩下来但是又不忍丢掉的食材,后来发现味道更加的鲜美爽辣后,张姓妇人便在这个基础上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毛血旺之名也因此闻名,毕竟“毛”在重庆的方言中有着马虎粗狂的意思,“血旺”则是指的血豆腐,稍微有一点经验的老饕们会在一盆红彤彤的毛血旺端上来的时候,先观色。
正宗的毛血旺盆内的红油不会少于一半,红油不会影响菜的口感,甚至因为漂浮在汤汁之上能够更好的保持菜品的温度鲜辣,而这个时候老饕们会先拿筷子夹起肉类,将吸收了汤汁包裹着红油芝麻的肉大口大口的吃,汗冒了全身后这才夹起挂着油的蔬菜,让助消化同时爽口麻辣的蔬菜刮油的同时,感受汤底的鲜辣爽滑。
而在以前仅仅是将一些多余食材混合在一起做出大杂烩的毛血旺发展到现在已经更加的讲究,其中主要的血旺选择了对比猪血更加鲜嫩入味的鸭血,搭配的素菜与酱料的调配都逐渐变成了独家秘方,毛血旺这道菜也在保留了原来基础的前提下越来越好。
三、毛血旺的价值
根据《本经逢原》中的记载,我们可知制作毛血旺的主要食材鸭血‘能补血解毒,劳伤吐血,冲热酒调服’,而根据中医中‘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理论,毛血旺可以补血养身,拥有着清热解毒的功效,或许有些人受不了鸭血的腥味,但是在鲜红的麻辣会减少这样的味道,同时辣椒的味道可以刺激一些食欲不振的病人的味蕾,在驱寒的同时还达到将鸭血的味道掩盖,老祖宗的智慧果然在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下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四、结语
毛血旺不光是‘不吃白来’的磁器口三大美食之一,它还是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在生活的日常中劳动与智慧结晶的体现,它的鲜与辣都承载着数百年前那个江边小摊上路过的许许多多的人的情怀,在那里你歇脚或是路过,有钱或是没钱都能够得到一碗热气腾腾鲜辣爽口的毛血旺,那种不顾及姓名身份与过往的蓝天下,人们正三两成群的坐在江边看着潮起潮落的江水,对于自己的未来以及生活的展望而高谈阔论。
参考文献:
1.蓝勇《巴渝江湖菜》
2.张璐《本经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