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与东西部协作地区的文化交流,东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积极对接皋兰、甘谷、临潭三地文化旅游部门,收集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按照非遗项目所属类别进行分类,并利用我局微信公众平台“结对地区文化交流”专栏陆续推送东西部协作四地非遗交流展,旨在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协作地区非遗项目的知晓度,实现四地文化的深度交流。
1.甘谷道教音乐
甘谷道教音乐又名道教龙门正一派榜文道场音乐,源于公元12世纪丘处机创建的全真派,该派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经典,强调修真,戒除酒色财气,除情去欲,清静真修;建国之初,从事甘谷道教音乐的人数约为110——120人,随着十年浩劫,道教音乐艺人们的命运便发生了改变,道教音乐演出的人数锐减;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渐好转,甘谷道教音乐不断有序传承,县内现从事道教音乐的人数约为40人。
甘谷道教音乐以经韵唱诵为主,伴奏主要有打击法器铙、䥽、鼓、铃等。甘谷道教音乐有清醮音乐和亡灵音乐之分,清醮音乐用于祭雷保苗消灾祈福,亡灵音乐用于禳凶祈吉清生利死。主要用于诸如开启预告、摄召亡魂、取水竖幡、签押总召、正一发奏、三府请圣、启师接驾、午朝谒圣、赈济施食、圆满回驾等斋醮仪式,民间也俗称“经韵”。演奏时可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联各种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相应发生变化。演唱形式有独唱(通常为高功)、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以及合奏等。
甘谷道教音乐与甘谷当地山歌、小曲、地方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演唱、演奏风格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彼此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甘谷道教音乐经历世代传承有其独特的社会教化作用。
2.洮州花儿
甘南州的临潭县、卓尼县及其周边一带原为洮州故地。明清以来,有名的洮州府就设在临潭县的新城。临潭县古称洮州,从新石器时代,就有古先民从事生产活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回、藏各族人民创造了古代灿烂的洮州文化在他们长期的文化生活中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特点鲜明的民间山歌一—洮州花儿。
洮州“花儿”是大西北“花儿”园里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它以别具特色的唱腔、丰富多彩的曲令、内容精练的唱词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它深刻反映着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流行于民间,扎根于人民生活的肥沃土壤中,紧紧地伴随着历史,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民间音乐的长河里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洮州花儿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演唱形式别致, 洮州“花儿”高亢悠扬、轻松愉快、委婉细腻。洮州“花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回、藏等各族人民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特点鲜明的民间山歌。 洮州花儿于2006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兰州民歌
兰州民歌是流行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源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反映着当地人民生活的生活和精神风貌。民歌是流传在皋兰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兴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广泛流传于皋兰境内九合镇、忠和镇、什川镇、石洞镇等地。皋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演唱采用皋兰地方方言。主要有情歌、仪式歌、山歌、劳动号子、时政歌、儿歌等,在演唱形式上多属野外放歌或独自低吟。
兰州民歌文化内涵深厚、扎根皋兰民间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展现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创造力和杰出价值,具有促进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标准与要求,2013年至2014年,皋兰县文化艺发展局组织专人对兰州民歌进行了初步的挖掘和整理。2016年4月兰州民歌被兰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