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的手中有了些闲钱都喜欢去旅游,国外风景秀丽的地方也颇多,有不少人偶尔会出国旅游,也有人会要出国出差的。当然了,出国并不是直接买机票之类的就可以的,还得办好护照。护照是一个国家公民出入本国国境使用的,这是一种证明这个公民身份国籍合法的证件。实际上它跟通行证明也差不多,所以也有一些国家是颁发通行证件的。中国的历史比较悠久,而护照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诸侯国光是称霸的就有7个,零零散散的小国更是多,出入国门自然就需要一些证件来证明身份了。于是古人就用竹简、布帛、木板、金玉或者是纸张来制作证件,内容大多跟现代的签证差不多,名字就比较多了,有称呼像“契”、“照碟”、“过所”、“符节”等等的。后来延续的基本上都是战国时期的样式,只要更改国家就好。到了清朝的时候,护照开始的时候发行量极少。
那个时候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所以只有极少的人才能拥有护照出国。19世纪初,基本上中国人要去各国都是用信函的形式。1683年的时候,清朝政府就颁发了信函式集体护照,直到1839年。这是因为清朝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了国门,签订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信函式集体护照也就失效了。
说起来比较可笑的一点是,当时除了总理衙门可以发放护照之外,驻中国各国领事馆都可以自行发放护照。这些领事馆的护照是不用得到清朝允许的,在上海这样的情形更是见怪不怪。20世纪之后,清朝更加是看重护照,出现了游历护照这样的类别,吉林那边还有制定护照的章程,样式都是规定好的。
现在的护照上都有照片,但当时照片并不是特别普及,那怎么办呢?他们就想出了用文字来描写的方式,把那个人的身高、体态等等体貌特征全部描述清楚。这就导致了文字太多,护照的面积因此变得十分大。1899年9月1日,驻美公使伍廷芳曾颁发的一张护照就有长87厘米,宽56厘米,都快赶上报纸的大小了。
护照一般里面都会有签发国的声明,这是为了给其它国家表明这个人的身份,并且请求允许其过境。声明是在首页,基本上都是某国请求允许一下本国公民过境相关人士不要延误办理和设置阻碍,要主要的是有句话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请在其需要时给予法律援助和保护,清朝既然有护照,自然也就不例外。它的首页是用了这样一段话:仰沿途地方关卡一体如照保护,勿任阻滞。
短短十七个字,大意跟其它国家的也差不多,这句话把保护跟阻扰都表明出来了,但实际上用处不大。晚清的时候,清朝政府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清朝的护照有的只是出国离境而已。出国的公民更是难以保护他们的自由,而因为国家弱小,出国的人不仅被歧视,就连正常的权益都不一定能得到。好在现在国家强大起来了,护照上面的话自然也就有了实际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