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蒲扇、吃井水浸西瓜……这里有没有你的“同款”避暑记忆
(速新闻记者 周妮 见习记者 臧子青)丝丝凉风吹走夏日的燥热,宿迁即将退出“高温群聊”了。当下人们避暑的方式大多和空调有关,在没有空调的那些年里,人们都是如何避暑的呢?8月22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听他们聊一聊那些年里,关于避暑、纳凉的回忆。
蒲扇摇过盛夏
夜晚,在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的河边小道上,56岁的王晓风和往常一样拿着扇子散步,若遇到熟人,他便停下来和对方交谈几句,然后继续沿着通向荷塘的小路前行。
关于从前的岁月,王晓风忍不住怀念,“到了夏天,我的祖母最爱摇蒲扇,她觉得蒲扇扇出的风比其它材质的扇子更加柔和。”王晓风说,现在自己家里还保留了两把蒲扇,没事的时候家人也会拿出来用一用,既能够扇风又能驱赶蚊虫,而自己最喜欢的纳凉方式,当属趁着夜色到户外走一走,途中择一静谧之处,待上一会儿。
在朦胧月色的映衬下,荷塘显得优雅娴静,王晓风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回想。“从前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出门乘凉,每当入夜,皂河街的路边就睡满了人,有的人凉快下来了,便回家中继续休息,但大多数人一觉能睡到天亮。”
20世纪80年代,王晓风结识了现在的老伴,为了能让家中凉快一些,他购买了风扇,花费了近百元,“在那个年代,对于寻常人家来说,能够购买一台风扇就已经很不错了,比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的空调要珍贵许多。”王晓风说。
桥是纳凉好去处
1998年出生的张彤已经踏入了工作岗位,她谈到当下避暑最好的方式便是待在空调房里不出门,凉快的确是凉快,但有时候她也会怀念小时候的夏天。
2005年,正在上小学的张彤和爷爷一起生活,家里只有一台电风扇。到了夏天,张彤经常热得睡不着觉。有一天夜里,天气实在闷热,迟迟没有入睡的张彤感到胸闷气短,爷爷知道后,便拿着两个折叠板凳带着张彤出门,走了几分钟,便到了家东侧的一座桥上。
“在那之前,我从没有想过夜晚居然这么热闹。”张彤回忆,那时这座桥以西,卖莲蓬、花生、瓜子等小食的商贩一个接着一个,不停有纳凉的人走上桥,或是从桥上走下来。每一回去桥上乘凉,爷爷都会在路边给张彤买一包花生当作零食,久而久之,卖花生的商贩和爷孙俩成了“熟人”。
桥上的人们不停闲聊,有时张彤能听到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很是有趣。呼吸着桥上凉爽的空气,看着天上的星星,张彤原本烦闷的内心也逐渐平静下来,爷爷这才带着张彤回家休息。
井水浸西瓜带走暑气
说到那些年如何纳凉消暑,28岁的邹敏最先想到的是井水浸西瓜。“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那会没有冰箱,炎热的夏天都是用井水来‘冰镇’水果的。”
井水浸西瓜是邹敏记忆深处的夏日消暑美食。她回忆,夏日的中午,奶奶会将西瓜放在一个铁皮桶里,然后将桶系上麻绳子,拽着绳子慢慢将桶放入井水中,待到晚饭后再将桶从井水里拉上来,天然的“冰镇”西瓜就大功告成了。“等到捞西瓜时,我就站在井口边,往清澈的井水里望,看着奶奶一点点将西瓜捞上来。当看到粉红的、挂着点点水汽的瓜瓤,我的嘴里馋得都是口水,恨不得立马咬上几口。用井水‘冰镇’过的西瓜,浸透着水里的丝丝凉意,味道也格外冰凉沙甜,挖一勺放到嘴里沁入心脾,暑热也被驱散走了。”
邹敏说,到了睡觉时如果西瓜吃不完,奶奶会将西瓜再放在井水中储存。那时候,每家每户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在夏日里起到了很好的防暑降温、冷藏保鲜的作用。“记忆中的井水十分清凉,在夏天吃饭之前,都要打一盆井水洗把脸或是擦擦身子,能让人觉得凉快不少。”
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家家户户都配备了冰箱,人们习惯将西瓜放进冰箱冷藏。但邹敏最怀念的,还是用井水“冰镇”过的西瓜,这也成为她抹不去的记忆。
坐在草席、小板凳上纳凉
“在以前的农村地区,夏日傍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吃完晚饭后会出来纳凉。”市民陈开儿时居住在宿豫区的一个村子里,他记忆中的夏夜是伴随着习习凉风和阵阵蝉鸣的。
陈开说,等到太阳下山,热气散去后,人们会搬着小板凳或是卷起凉席到门外的空地上乘凉,一般是几户人家合并在一处,一起纳凉、聊天。陈开的母亲还会带上一把蒲扇,给一家人扇风、驱蚊子。在彼此问候“吃了吗”之后,左邻右舍就会围坐在一起纳凉,一直待到八九点钟,才会搬着板凳各回各家。
“这不是单纯的纳凉,更像是拉呱大会。”陈开说,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纳凉不仅仅是坐在外面吹吹凉风,结束了一天劳作的人们,喜欢趁着这时聊些家长里短、说些生活趣事。聊天的内容多是田里的庄稼怎么样了,谁家的孩子又怎么样了,或是讲一些老一辈传下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陈开最感兴趣的。“在大人的口中,我听过许多现在想来很离奇的故事。”陈开说。
在陈开的记忆里,那时的月光很亮,天上的星星很多,最享受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吹着微凉的风,闻着庄稼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