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明清两代的皇室宫殿,到今天全人类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紫禁城已经跨越了600年的风风雨雨。
如今,当人们走进昔日的皇家禁地自由自地参观时,是如何看待古老的故宫?是把这里作为一个崇拜皇权和财富的地方,还是以史为鉴引发更深的思考?游客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最关心的问题。
8月23日下午,李文儒作为“天一讲坛”首期开讲嘉宾,来到郑州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以独特的角度为市民深度解读“故宫”。
从皇宫到人民的“博物馆”,不是向人们炫耀和展示皇权文化,宣扬“明君”“圣上”的圣地,而是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帝制文化的“标本”
在李文儒看来,“紫禁城”600年”可以很明确分成两个阶段,前500年是皇帝住的皇宫,后100年是博物馆,从统治整个国家的皇权象征,变成了人民的“博物馆”,变成了现代公共文化空间,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历史的巨大变迁。
时至今日,故宫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成了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旅游胜地。仅2019年的数据,参观人数就超过1900万。
“他们看完后又是带着什么想法离开的?我对这个事情很关心。” 李文儒提到当下电视荧幕上以明清历史为题材的“宫斗剧”热度不减,不管是口头语言上的主子奴才,还是行为语言的跪拜,都贻害无穷。甚至在担任副院长期间,时常会听到有的导游给游客讲解奇闻轶事、野史传说,他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
他组织过观众调查,发现很多观众在离开故宫时,还在询问“故宫博物院在哪里?”确实有不少人是抱着朝拜金銮宝殿、皇帝宝座、皇家宝贝等想法“进宫”的,并不觉得这就是博物馆。因此,有时他看到北京地图上或者公交车站牌写着“故宫”时,总觉得不准确,应该是“故宫博物院”。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是引导人们认识帝制文化的‘标本’,而不是人们崇拜皇权的‘明君’、向往权力财富及所谓‘宝贝’的圣地。” 李文儒说,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解读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无疑,几千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以皇权为核心的宫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从皇宫转变为博物馆,是社会革命的结果。我希望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了解历史的背后要采取反思、鉴戒的态度,传承精华弃其糟粕。
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老的故宫?应该从科学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
故宫的一砖一瓦,皆是历史。守护故宫十几载的李文儒,选择了游客最常游览的路线中轴线和东西宫,写了《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两本书,他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娓娓道出故宫凝聚的人文精神,带领大家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故宫。
毋庸置疑,600年后的故宫依然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李文儒认为,走进故宫,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上。
其中,不得不说的便是故宫的建筑之美。从前,只有皇帝等少数人可以从中轴线进入太和殿;如今,游客也能沿着中轴线穿行紫禁城。“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紫禁城营建的轴线结构意义,紫禁城的重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没有中轴线,紫禁城就失去了灵魂。”李文儒说。
他说,紫禁城是全世界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它留给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它的选址、布局、造型、着色,高低错落、疏密协调、宽窄相间,在光影变幻中为人们呈现的是大美故宫。同时,紫禁城处处蕴藏着工匠精神,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成就了这座伟大的建筑之美,这份美属于今天和今后见到和想到它的每个人。
李文儒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曾分管过文创工作,“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口号便是由他提出。“不管是故宫‘热’、还是故宫文创‘火’,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整个国家、社会对文化遗产、对我们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李文儒认为,故宫文创从一开始向世界各地博物馆学习到今天的超级IP,成绩来之不易,其中的优势是拥有丰厚的资源,此外还有人们对几百年来皇宫禁地神秘的好奇心等因素。
作为“天一文化讲坛”首期活动,“故宫院长说故宫:紫禁城600年”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和肯定。据了解,“天一文化讲坛”是由河南天一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其将广泛地汇聚全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剧场演讲、视频影像、线上公开课等形式,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面向全国,关心过去、当下与未来,探讨与人有关的知识与思想,致力于成为大众领域内知识与思想的普及者。今后,“天一文化讲坛”活动将陆续开展,观众可通过其公众号线上预约报名,免费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