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湾1号台,又是一段比较完好的城墙,这段城墙虽不象3号台北侧那段,连部分堞墙都保留着,墙上的铺面石也是完好无损。特别是这段城墙两侧的植被较低,没有大树,脚下也干净,只有石缝里长有少量小草,没有灌木,走在这样的长城上视线特别好,走的也轻松。除了晒一些没有不足。可惜不长,这样的城墙也就百多米,很快止于前边的三岔山结处。
回看刚刚走过的大湾村1号台
三岔山结处回走过的长城,大湾村1号、2号台一揽无遗,本照片为老慢拍摄
一般的三岔,结合点大多是个尖。1号台北侧的三岔山结有点意思,没有明显的尖不说,最高点也不在三道山脊的结合点,而偏于左侧山脊上,但又高不太多,仅仅稍高一点,就象缓缓升高的山脊似的。而右侧的山脊却明显走低,这种现象,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左侧的山脊是主山脊,右边只是一道岔脊。老慢就上当了,一登上三岔,老慢就往左拐去。我急忙叫停,“停,我对一下轨迹。”在我的记忆里,这段长城或者往北走,或者向东北斜,不会拐向西北。“不会错,就得往左拐,往那边走就下山了。再说这边的路也明显。”老慢还是满满的自信,说着又要赶路。“别,看看再说吧。”核对轨迹的结果,我们应该往右拐。
其实我们今天走的路,到目前为止,比以前走过的大台至大湾那段山脊好走一些,一是没有特别急的上升、下降,二是没有危险的崖边侧切,脚下基本有路,不论是城墙还是以险为墙的山脊,上边都有路,只是那路废弃了几十年,现在极少有人走,路已经被灌木和杂草完全埋没,看上去和周边的环境没有任何区别,但你分开灌木或杂草,还是能不难看出下边的路底子, 就算看不出来,但你走的路上的感觉也不一样,只要你经验丰富,还是辨别的出。老慢恰恰就是经验丰富的人,这些年我俩经常出去探路,几乎每时每时刻都是老慢走在前边,我当个甩手掌柜的。老慢在前边开路,极少有走错的时候。
从远处看那个三岔山结
绕过一座笋尖般的石峰,孟良城长城出现在视线中,它仿佛就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样子,可真要走上孟良城长城,怕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还得继续抓紧时间。
现在兴打脸,说大话就要被打脸。我前边刚说今天的路上没有特别急的升降,现在急降来了,真是说什么来什么。石峰之后是坡度很急的陡降,我们与下边的山脊,差了没有一百也有5、60米,这里是阴坡,坡上的植被特别密,横七竖八的枝条把原本不宽的路完全忽死,我们不得不抓着灌木的枝条出溜,在杂乱的灌木上楞钻,几次走丢路,又几次找回来。
我们钻过的密灌和蹬出来的脚印
下降路上的一棵六道木树根径足有6寸,枝条象胳膊粗,老慢说他从没见过这么粗的六道木,他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我们走的路,要从这么密的灌木中楞钻过去
重新走上一段城墙,自大湾村1号台往北,长城以山险为主,只在几处低矮的垭口砌有城墙,每段都不长,短则几十米,长不过百来米
这是恐龙蛋么?不,是个巨大的马粪包,长有20厘米以上,粗有15、6厘米,马粪包并不新鲜,山里边常见,但长城上能有这么大的马粪包,实属罕见。
马粪包,又叫马屁勃、马屁包、灰包,虽然名字听上去不怎么样,但对于懂行的人来说是一味奇药,药名马勃,成分马勃素(emmatein)、麦角甾醇磷酸铂及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性平,味辛,有清肺利咽,止血等功能,止血完胜云南白药,可外治鼻衄、切伤、挫伤、刺伤等出血,用马勃粉撒布或马勃絮垫、马勃绷带、马勃纱布包扎。马勃还可以制成丸剂、含片,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肺、咽痛、咳嗽、音哑;或制成软膏治疗冻疮、疖肿等,均有一定疗效。
沿线风光
山险处的最后一小段城墙,过了这处城墙,前面很长的一段山脊上没有长城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是本次穿越最难走的一段山脊。我曾走过孟良城段长城,曾站在孟良城长城最南端的战台(长城遗产网标为亚家庄村34号马面)上久久的向南观望,视线中是一座更比一座高的山,每座山都很陡,山头上怪石林立,根本看不出有路,加上多次寻找都找不到轨迹,似乎从没有人走过这条路,所以我对本次穿越格外重视。支付宝走这条线必须有连续三天以上的晴天,人数不能太多,5、6人为上限。现在亲临实地,看着前边的地势,我更是心里紧:万一前边的山脊走不通怎么?我们能往哪边绕?要是绕也绕不过去又怎么办?我不时的问老慢,“脚下还有路没有?走慢点,千万别丢了路。”“老慢,等一下我,咱俩别走散了。”
再看远处的孟良城长城
穿越路上一座难以逾越的石峰
老慢艰难前进中
俯视远方
拍过这张照片,我收起手机绕行前边的灌木,当我来到石峰下时,老慢已经没了影,正面是一道石壁。老慢怎么走的?是侧切绕行还是楞爬?不知道,他朝哪个方向走的我都没看见。面对着3、4米高的绝壁,我不得不通讯靠吼:“老慢,你是怎么走的?”幸亏老慢没走远,就在石峰的另一侧等我。“往我这边走,从那个石缝里过来。”还有石缝?我寻声过去,巨石间果然有道缝,一个人将将能过去的缝。这还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绕过那处绝壁,前边又是连续的下降,怎么是又呢?其实从大湾烽火台起,后边的山脊一直是以降为主,偶有上升也是小爬升,这也是我们今天比较出路的原因。我们登上山脊(即大湾经村3号敌台)是9点15,现在是2点稍多,用时不到5小时。现在我们距孟良城长城的最南端,即长城遗产网上的亚家庄34号马面还有半小时左右的路,之间没有断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大约5个半小时走完原来预计7、8小时的路,这让我有些意外。亚家庄34号马面以后是我走过的路,有连续的城墙,只要走到那儿, 我们还怕什么?
亚家庄村9号烽火台,位于亚家庄34号马面南120米处,南侧能看出人工垒砌的石墙痕迹,北侧什么也看不出完全就是一小山包,所以过去我并不知它的存在。
亚家庄9号烽火台,此照片为老慢所拍
2点35分,老慢率先登上了亚家庄34号马面。
亚家庄34号马面(战台)位于亚家庄垭口南侧一小山包上,是孟良城段长城(非宁静安长城)的最南端(它南侧的9号烽火台是个孤台,与这边的城墙并不直接相接,且从孟良城方向根本看不见,可以忽略),与大湾村段长城隔山相望。战台利用山顶的天然石台而建,西、南两面临渊,北、东两面是陡坡。驴友们走孟良城长城,向南都是走到这个战台就折返。
一分钟后我也登上了亚家庄34号马面,这是我第二次登上这个马面了。
马面又称战台,属敌台的一种。所谓敌台,即对敌作战的平台之意,也叫战台,因它凸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又有人形象的称之为马面。明朝以前,包括明早期长城没有敌楼,只有实心的敌台。戚继光在福建打击倭寇有功,调到北方主持蓟镇长城防务以后,将长城的实心战台改造成两层的空心敌台,其它各镇也纷纷效仿,这才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敌楼。因它是在原来的敌台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朝时仍称为敌台。但为区别,将没有改建成敌楼的实心敌台称为附墙敌台,称二层的敌楼为空心敌台(见明《四镇三关志》)
为简单明了,我在走长城的游记中一般称空心敌台为敌楼,称实心敌台为战台。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一座战台,即实心敌台。它是我们在此次走长城中见到的孟良城段长城中的第一座战台,但从孟良城段长城的起点,浮图峪村西孤山南麓数起,它是第34座战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标为亚家庄村30号马面。
上次走孟良城长城时,从34号马面看我们这次走的山
没有停留,仅拍了一张照片,我们又匆匆上路了。虽说从此之后就是走过的路了,还有连续的城墙,再不担心走错路,但我们毕竟离下亚家庄的垭口还有一大段路,我们还得下亚家庄,都得耗用一定的时间,何况前面的长城很精彩,老慢第一次来,“参观 ”长城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我们不能太随意,能往前赶还得往前赶。
一下山我就又紧张了,虽然是走在宽阔的长城上,心里还是止不住的紧张。没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下降的历害,一下山腿就软,唯恐一步踩不稳,会摔个大马趴,更怕轱碌辘滚下山,只能象个小脚老太太,一步一步的往下挪。很快,老慢又甩我老远。不过我现在不必再喊“老慢,走慢点”了,毕竟不管他跑多快,两人不至于走岔了。
继续下行,视线又有两座战台,在长城遗产网分别标为亚家庄33、32号马面。宁静安长城战台密布,长城 遗产网上标注的孟良城段长城,就有34座战台,对于这34座战台在我上次走孟良城长城时已一一数过,长城遗产网的这一数据准确无误。所以说,宁静安长城保护碑上的宁静安长城有马面13座的文字绝对是错误的。
老慢走过亚家庄村33号马面
老慢走过亚家庄31号战台,这个战台保存的比较好,战台上的堞墙还部分保留着
因我以前走过这段长城,在以前的游记里已经介绍过,本游记就不再详叙。
经过连续两次急降,两座距离不远的敌楼出现在眼前,较近的那座比较残破,它是孟良城段长城最靠南的一座敌楼,在长城遗产网上标为亚家庄村12号台。但我认为,它的原始编号可能是宁字11号台,理由前边说过,也不再重述。但我对宁字号各敌楼原始编号只是一个猜测,并无什么把握,为避免误导,还是按长城遗产网所标,称它为亚家庄村12号台。
亚家庄12号台,和我们上午见过的大湾 1、2号台类似,也是回字形敌楼,但损毁也非常严重,四条回廊有三条塌了顶,仅中心室与西廊顶勉强存在。因上次已经转过,我在12号台里没有停留。可有点奇怪,老慢也没有转,比我更快的出了敌楼。
老慢拍的,我从12号台内出来的照片
驴友玩户外,营地的选择及扎营时间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户外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天黑前两小时扎营,为做到这一点,天黑前三小时必须开始下山。现在刚3点多,天黑还早呢,还有大约5小时时间,这个时间完全应该再往前走走,最起码走到四点后再下山。可在北方,扎营最大的问题是水源,有水才能扎营,没有水,再好的营地也无济。继续往前走倒是有个能扎营的地方,那就是孟良城,地方足够大, 足够平,别说我俩,扎几十顶帐篷都没问题。问题是孟良城没有水,要想找水必须下沟,或下九亩地,或下亚家庄。我选择下亚家庄。原因有三,一是亚家庄这边熟一些。二是亚家庄这边没有开矿,地下的水脉没受影响,如果运气好,沟里可能就有水源。
下亚家庄,最好的路线就是走我们上次上长城的路线,从我们登城墙的地方下去,那个地方可不在山脊的最低处,而是在亚家庄12号台与11号台之间,现在我们本该找地方下城墙了,可我一时糊涂,错以为我们是过了前边的11号台,从靠近10号台的山脊最低点上来的,也没看轨迹对一下,两个人就马不停蹄的继续向下奔去。
亚家庄村11号台
走过11号台,眼看快到亚家庄10号台了,外侧的城墙终于出现豁口。走下城墙才发现,这地方不对,地形地貌完全对不上,城墙外也没有直接下沟的路,山坡的平切路也很小,肯定不是上次我们上城墙的地方 。打开手机查看轨迹,这才发现我们往下多走了至少200米。再往回返,不仅要再走200米,还得爬升好几十米,实在不愿往回返。而且沟底有人,是个放牛人,沟里还有草坪,看着很诱人的一片片草坪, 老慢建议,沿左侧岔脊下降,然后再往沟里靠。奔那位老乡那里走,问问老乡哪儿有水,如果有水,可以就近扎营。对,就这么办。
岔脊很好走,比在高处看到的还好走, 毕竟坡缓草也薄;下沟很困难,我们要往老乡那边靠,就得下阴坡的沟,沟里没有路,有遮天蔽日的灌木,外加一人多高的荆棘。历尽艰辛我们才下到沟底,老乡的话却让我们完全所望:沟里没有水,亚家庄也没水,村里的人全搬走了,村子整个平了,原来的井也填了,只剩了一眼机井。你们要打水,最近的是朱家庄。朱家庄,那不是我们进山时路过的村么?难道我们要跑回到朱家庄打水去?崩溃,巨崩溃,简直要抓狂了。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一个?当我们失望的告别老乡时,老乡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快到亚家庄时,有个三岔路口,由路口往南边沟里拐,不远有个井,安着压水泵,你们可以去那打水。“快到亚家庄的三岔路口?那不是上次我们停车的地方么?这次我们不是抓狂,是大喜。谢过老乡,我们快速的向下走去。
水源顺利的找到了,不止一处,路口的牛栏处就有自来水(那个老乡怎么就忘记了呢?),两水同出一源。营地不理想,我们只能等老乡都下山后在三马子路上扎营(沟里放牛,管理 果树的老乡至少有5、6家),他们都搬出去了,每天开车回来干活。
不管怎么说,有块地儿能支帐篷 ,有充足而洁净的水源,足可以安心了。夫复何求?
夕阳下的长城
拉近点看
老慢拍的,我在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