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山河祖国好
一座嵩山 文明之源
一条黄河 壮阔史诗
人文始祖 肇造中华
河洛古国 文明胚胎
这里是郑州
这里是日新月异的
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
喜迎二十大,山河祖国好
我们一起在"山河祖国"里
行走郑州,读懂中国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
养育了炎黄儿女
孕育了华夏文明
飞架南北两岸的黄河桥
更是见证了
中国交通的发展历史和技术进步
一起来听听郑州境黄河桥的诉说!
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和铁路有很深的渊源。
在郑州邙山头附近的黄河,从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京广铁路先后使用的三座黄河大桥。它们分别是“黄河家”的老大、老二和老三。
大哥叫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出生于1906年4月,由比利时人孕育,当年太小“跑”不快,运营时速不足15公里。1958年,黄河出现特大洪峰,他的身体严重受损。虽然早已退役,但被作为历史文物保护了起来,欢迎大家来黄河风景名胜区内看他呀。
二哥——京广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比老大小了54岁。由国家自行创造,但受当时技术影响,腿比较短,体质有点弱,每年汛期,铁路部门都要抛石来稳固他的身体。
伴随着京广高铁的全线开通,2010年9月,三哥——郑新黄河大桥诞生了,他是一座公铁两用桥,大桥采用了大量当今世界桥梁建设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动车组通过他的时速达350公里。当时还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各项荣誉拿到手软。
2014年5月16日,历经了54年风吹雨淋的老二功成身退,在他下游百余米处,弟弟老四——郑焦城际黄河特大桥接班,承担起既有京广铁路与新建郑焦城际铁路(郑太高铁)的通车重担。
随着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五弟——郑州万滩黄河公铁大桥亮相,并成为母亲河上的“新星”。为了黄河,郑州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与殷殷期盼。作为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的咽喉,郑州万滩黄河公铁大桥采用“三桥合一”设计,节约了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黄河。
在“黄河”家,除了“铁”兄弟,还有“公”姐妹。
1986年,经过各种艰难险阻,漂亮的大姐——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出生,虽然她现在的模样在众多孩子中不算不出众,但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大公路桥”。三十多年风雨兼程,她依然忍辱负重,默默肩负着职责和使命,把青春献给了家乡郑州。
二姐——焦作黄河公路大桥2001年出生在巩义市南河渡镇,后来改名为“南河渡黄河大桥”。她的诞生,让与巩义隔河相望、经济滞后的温县百姓来郑州更方便,两地有生意往来的群众腰包更鼓了。
2004年,三姐——刘江黄河大桥诞生,公认是我们家最漂亮的一位,在阳光的照射下,蓝色波浪形的头发特别的美丽。
她是黄河上第一座多跨钢管拱形特大桥,当时为国内同类跨河桥梁之最。她的诞生,极大缓解了大姐的压力,完善了河南交通路网结构,对我国改善南北大通道的通行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四姐出生,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桃花峪黄河大桥。每天,大概要接待3万多辆车通行,高峰时一天要接待8万辆车。为了进一步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她身上安装有“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默默承担起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职责。
2019年年底,小妹——焦郑黄河大桥诞生了,别看她年龄小,每天要接待9000多辆车通过,只为让黄河两岸联系更加紧密,郑州和焦作两家关系越来越好。
滔滔黄河,奔腾不息
横跨波涛之上的一座座黄河大桥
令天堑变通途
如今
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交通建设领跑全国
黄河上的桥
不仅是一个黄河地标符号
更是带动了黄河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
记者 杨阳 郝宏杰
编辑 弓雪
统筹 马松林 岳翔 赵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