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我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关于傣族的起源,有着很多说法,但归结起来无非两种:1.迁徙说,即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迁徙的过程中,停留于云南,并在其后向东南亚一带迁徙;2.土著说,即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是与当地其他土著居民融合演化而来的。但无论哪一说,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但在傣族中,有一支被称为“帕西傣”,讲傣话,用傣文,起傣族姓名,穿傣族服装,却信仰伊斯兰教,也被一些人称为“傣回”。
“帕西傣”,傣语意思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傣族”,在古代傣语中还有经纪人或经商人之意。马荣祖《西双版纳的穆斯林》一文中说,“帕西”还有“税”的意思,这和早年云南内地的回民经常赶着马帮经过傣族地区,到缅甸、泰国做生意纳税有关(《民族团结》1997年第3期)。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镇的曼密寨和曼赛囡寨是“帕西傣”的聚居区,据1995年的统计,聚居于两个寨子的“帕西傣”大约有120多户,600多人。其余散居于西双版纳各地,据1990年的统计首府景洪市约有穆斯林1300多人,“帕西傣”占多数。生活中,“帕西傣”尊奉穆斯林习俗,履行伊斯兰教念、礼、斋、课、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从不过傣族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节,过穆斯林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但也过春节,还将春节叫做“比迈”,要连续热闹好几天,甚至放土炮以助兴。
关于“帕西傣”的来源有着不同的说法。一个与回民商人有关:清代,有个来自云南大理的回民马帮商人,在路途中遇到土匪被劫,辗转来到曼密,已无盘缠,遂将所运的盐送予当地召勐(土司),希望在此生存。土司同意让其住下,但提出了限制,要与当地傣族相互尊重,服从管家,与当地妇女结婚。商人同意后,很快与附近曼养坎寨头人的女儿结婚。婚后,头人女儿跟随丈夫改信了伊斯兰教,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们的后代成为寨子的四大家族。
另一种说法与19世纪50—70年代云南回民起义有关,即,“帕西傣”的祖先均为杜文秀的部下,一个叫马武龙,一个叫马伯方。1872年,起义失败后,马武龙逃到曼密寨,与一位傣族姑娘结婚,生一子叫“岩罕”,长大后亦娶傣族姑娘,生四子,后代成为曼密寨的四大家族;马伯方逃到曼赛寨后,做了傣族人的上门女婿,但因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不同,就从曼赛寨搬了出来,经过发展形成了曼赛囡寨,囡即小的意思。
因为说法众多,今天一些学者声称要研究出曼密寨和曼赛囡寨“帕西傣”的准确来源,事实上这是白费力气,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曼密寨和曼赛囡寨“帕西傣”自认为他们的祖先来来自大理,在起义失败后流落到了当地:“我们的老祖宗是满清‘红白旗’打仗时由大理逃来的,逃到这里,把驮来的盐送给召勐做礼物,召勐同意在这里居住,又讨(娶)了傣族做媳妇,于是在这里生活了。”口口相传的也是历史,它就在曼密寨和曼赛囡寨“帕西傣”的心中,不需要他人的过多研究。
曼密寨和曼赛囡寨“帕西傣”能够生息繁衍下来,并且固守穆斯林的生活与宗教习俗,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先辈遗留下来的习俗的遵从与坚守,这中间吸纳傣族从教成为必须。比如在婚姻方面,曼密寨和曼赛囡寨“帕西傣”的姑娘就很少外嫁,而小伙子也很少去其他寨子当上门女婿,傣族姑娘嫁入曼密寨和曼赛囡寨,人们即要求她们成为合格的“帕西傣”,从而使“帕西傣”人口得到增加。但是,生活在傣族地区,不爱傣族文化影响显然是不可能的,如“帕西傣”的姓氏就很能说明回族与傣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即每个“帕西傣”出生后,按傣族习惯男孩称岩,女孩称玉。结婚生孩子后,子以长男或长女名称呼,他们生下来七天后,又请阿訇起经名,长大工作后,又要起汉文官名。
“帕西傣”信仰伊斯兰教,使他们不同于傣族,而讲傣话、用傣文、起傣族姓名、穿傣族服装等又让他们有别于内地回族,这恰恰说明中华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实,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将他们简单地称为“傣回”,分明地,“帕西傣”的称谓更为科学,因为“傣回”的“回”是指伊斯兰教,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回族。杜文秀所处的晚清,只有回民,而无回族之说法。从勐海至大理是一段不算远的里程,“帕西傣”走过这段里程已经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