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兼具中国传统园林风格与滇中传统民居特色的建筑独具魅力,漂亮的楼房、干净的街道、舒适的环境、悠闲的居民,处处展示着社区的美好新生活。
从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的“五难村”到如今人人向往的环境生态化、产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云南第一村”,大营街社区的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党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心血与汗水,留下各族儿女团结进步、同心筑梦的动人乐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共同富裕的抓手,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转变思路,开拓创新,跳出“以农为主”的圈子,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创了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
作为大营街实现共同富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大营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颜伟用“四次飞跃”形象地概括社区发展史。
“第一次飞跃——发展集体企业,积累集体经济。”颜伟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大营街社区从建筑业起步,先后创办了投资小、产出快的芝麻片厂、红砖厂、太阳能厂等乡镇集体企业,完成了最初的资金积累,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腾飞。
第二次飞跃——发展现代工业,壮大集体经济。1988年,在玉溪卷烟厂的大力支持下,大营街社区党总支集资430万元,创办了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此后,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 1995年,大营街社区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16元,率先在云岭大地上实现了共同富裕,“云南第一村”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第三次飞跃——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998年,大营街社区党总支坚持“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的理念,采用承包经营、租赁、拍卖、转让、股份制、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保留了8个骨干集体企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通过改制,既保留了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确保了集体经济的稳定来源,又为小微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第四次飞跃——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大营街社区盘活利用集体土地,依托当地的温泉资源、米线烤鸭等饮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投资建设汇龙生态园、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汇溪宾馆等旅游休闲景区,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入,为大营街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幼儿入园全免费,在初中至大学就读的学生每人每年有500至1000元的补助。居民一出生就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意外险,年满18岁可到集体企业就业,年满54岁可每月领取363-990元的退休金,年满94岁、99岁的可一次性领取5万、10万元的长寿金。居民年终分配逐步提高,现在已达人均6000元。
多年来,伴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享受着高度的幸福生活,实现了“幼有所育、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大营街社区通过两次民居改造顺利将社区打造为基础设施完善,集贸市场、公园、卫生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生态宜居的公园式社区。此外,还自办了社区电视台,组成了专业绿化环卫队,有自己的清扫车、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大营街社区居民的生活成了大家的美好向往。
“从贫困的乡村一跃成为农村共同富裕的典范,其实现路径就是走党组织领导下发展集体经济之路。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大营街社区的今天。”颜伟说,大营街取得的成就汇聚了各族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各民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奋斗历程。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艳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