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除了享誉世界的东方丝绸,同样也承载着中外交流的美酒文化,我们只知葡萄酒的香甜甘醇,其实更应该了解背后的丝路葡萄酒故事。有酒有故事,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呢?当然今天的故事主角就不得不提及常年生活旅居在丝绸之路上的葡萄酒民族---粟特民族
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亚欧大陆的粟特人
粟特商人作为长期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他们对于丝路的发展作用无可厚非,当然丝绸之路上的大宗交易是丝绸,除此之外还离不开东方的玉器、毛皮,自然也包括四大发明之火药,以及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的罗盘,各式各样的铜器饰物。
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双方基于平等的价值交换,东方同样也需要来自于西方的各种金银装饰品,让人欲罢不能的香料,具有西方特色的玻璃,琥珀珐琅器,除此之外象牙以及相关的象牙制品。但其实最让人向往神思的,莫过于那猩红如血的葡萄美酒。
葡萄酒文化溯源
根据现今主流的历史资料推测,葡萄酒最早应当起源于波斯,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葡萄酒的诞生也算得上一次机缘巧合了。
主流看法认为葡萄酒起源于古代波斯,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曾经有一位波斯国王,深深迷恋于葡萄的美色,近乎痴狂的地步,以至于让他做出了接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为了防止自己的葡萄被别人偷吃,这位波斯国王就如同藏私房钱一般,找了一个陶罐,将自己心爱的葡萄放了进去,为了以防万一,还在上面密封压紧,还是不放心的他同样做出了此地无银300两的举动。
装有葡萄的罐子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有毒,切勿偷吃!随后,国王就将这件事抛之脑后了,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葡萄被偷吃,可算是高枕无忧了,居然给遗忘了。但是令国王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的一位妃子,在后宫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气之下就想了结自己的性命,恰好看到了那个“有毒, 切勿偷吃”的陶罐,咕咚咕咚就灌了两口。
求死不成,却尝到如此人间美味,喝了酒的妃子就在美酒的作用下沉沉睡去,等她醒来之后,对于那种感觉还意犹未尽,随即就将这坛种美味的饮料,端给了国王饮用。本来就对葡萄情有独钟的国王,遇上这美味的葡萄汁儿,更加没有抵抗力了。事后,国王也决定把吃不完的葡萄都依法炮制,如此一来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得到葡萄美酒喝了。
当然故事仅仅是传说,真正的考古发现。还要数从位于欧洲地区保加利亚的遗迹最靠谱,通过清理古遗迹发现,他们已经开始了利用葡萄酿酒的先例,而当时的那处遗迹距今约5000至8000年,所以要说保加利亚地区的古人类是葡萄酒的先祖也不为过。
国有葡萄酒的历史记载
《太平御览》卷九七二记载:“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人皆不识。”
尽管对于葡萄酒,也并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表述,但是我们依稀可以从中推断,我国起初最早的葡萄酒也是从西域引进。在我国汉朝时期,因为张骞出使西域,也同样使得葡萄酒成功的在我国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李时珍曾说: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
《汉书》:张骞使西域 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
《神农百草经》已有关于葡萄的记载
其实根据以前的史料记载,主要还是从汉代以来,葡萄文化的发展才正式被提上议程,中国仅仅也只能算得上世界上较早栽培葡萄的国家。真正的发展还要从西汉时期引进了大宛的葡萄说起,至此才真正算得上葡萄落脚中国,其后逐渐出现的葡萄酒。当然也才有了后来唐宋时期,对于葡萄酒文化的广泛颂扬,与此同时,还饱含战乱不断的无限悲凉。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词歌赋,最能体验当时文人墨客们的心情,这首诗也算得上描写葡萄酒的巅峰之作,美酒应景,但是却抵不过阵阵催促,美好的时光甚是短暂,终究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交融并茂
粟特商人对于葡萄酒的世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关于葡萄乃至于葡萄酒的历史溯源,暂且告一段落,其后葡萄酒文化的发展,才是真正将葡萄酒推向人类文明高潮的巅峰之作。之所以盛唐时期的文学发展空前绝后,当然与酒文化的发扬密不可分,整个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实也进一步反映了整个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
葡萄酒刚刚被引进伊始,作为一种果酒饮料,也在当时具有极强的稀缺性,当丝绸贸易的吞吐量还相对较小之时,葡萄酒的贸易作为其附属品,也仅仅只有王公贵族能够享用的起。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全方位开放,进一步也扩大了葡萄酒贸易的市场份额,但西域高端进口的葡萄酒,还是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这一商机也被粟特商人把握住了。
作为整个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使者,粟特商人深知葡萄酒需求旺盛,而且以他们极强的商业天赋,不仅为中原地区带来了葡萄种植技术,而且顺便带来了先进的葡萄酒酿造技术。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葡萄酒行业的发展正式迎来井喷期。
随着我国疆域范围在隋朝时期进一步扩大,当时重要的西域葡萄产地也被囊括其中,其后300年的稳定发展,直接将葡萄酒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民族特色。
葡萄美酒记忆贯彻中原大地
唐朝边塞诗人王翰写下的名诗《凉州词》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一句话
丝绸之路使得中外文明交流更为密切,然而葡萄酒在我国古代,正因为其殷红鲜艳的血色,也同样承载着辛酸的血泪故事。丝绸之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利益交割,然而正是因为利益的纠缠,也让本来和睦的人间变成动荡的人间地狱。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在历史上,因为时局动荡,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流血牺牲。而这一切也因为葡萄酒诉说着一个个动荡曲折的故事。壮士豪情,无处挥洒,有时往往只能借酒浇愁。
酒美悲情人自醉,古来征战又有几人能回?殷红的葡萄酒,与古代边疆的夕阳慕色交相辉映,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就是其中最真实的写照,葡萄酒珍贵,但要是比起那些征战在外的将士们,他们的鲜血又何尝不珍贵呢?孤寂的军旅生涯,有时候只能借酒麻痹自己,葡萄酒也逐渐由一种名贵的外来贸易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料存在。
粟特人与葡萄酒的不解情缘
敦煌壁画中的粟特人
究其根本,葡萄记忆的发展与传承,不得不感谢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古代粟特人,尽管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政体,但却以极其包容的特性,和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促进了整个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
尽管没有长期的聚居地,但是借助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系统,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获取巨额的财富,来进一步找到强大的势力来进行庇护发展,如同犹太人一般四海为家,但他们心中不变的文化传承,那就是对于商业的敏锐嗅觉。
当然粟特人也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而是起初他们生活的地区并不适合维持稳定的生活,通过在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踪迹,也让他们逐渐在我国中原地区,找到了适合他们居住的场所,通常也会借助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帮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就拿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来说,也成为当时来自西域地区的粟特胡人主要的聚居地。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就是在不断的交换过程中得以发展,粟特胡人带来了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以及酿酒工艺,然而中原地区也同样存在,他们可以利用的优势,肥沃的土地,充足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需求,纵观当时的整个亚欧大陆,这里也是他们理想当中的安居乐土。
粟特文明在中原的具体体现
隋唐时期,大量的粟特人自西域东迁中原
由于丝绸之路的连接,使得粟特人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友邦部落,正因为如此,彼此之间不仅有密切的商业交流,许多粟特人也逐渐融入华夏文化,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一份子。甚至有在中原地区朝中任职的,而他们的主要职责,除了对于丝绸之路相关贸易的负责,也要对位于中原地区的粟特胡人,进一步加以行为规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粟特胡人在中原地区定居,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也逐渐带入其中,他们既有当时北方地区游牧民族的特色,同样还包含了自己民族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擅长的葡萄种植,也成功的为中原地区的葡萄产业奠定基础。
不仅我国古人对于葡萄酒情有独钟,粟特胡人对于葡萄酒也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酿造葡萄酒的画面,从曾经的粟特部落石榻上还依稀可见。
总而言之,葡萄酒文化技艺的传承,离不开粟特人向新疆乃至更远的中原地区迁移,随着时间的推移,粟特人也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之中,当然也正因为他们的杰出贡献,使得葡萄酒这般人间美味,逐渐也发展成为整个华夏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总结:
无论是汉文化还是胡文化,无论是国产葡萄酒还是进口葡萄酒,他们都以极其丰富的色彩,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浸润着我们的生活。葡萄酒从一种进口的奢侈饮料,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寻常百姓家。无一不是在见证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同样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文明交融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西域胡文化特色已逐渐被中原文明认可,逐渐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一股不一样的娱乐风尚,但其实也正是由于此前的文化积淀,为后来的民族文化大交流扫清了舆论障碍,尽管有着不同的祖先,但是并不妨碍超越国界的合作与发展。
粟特胡人,他们以商业天赋堪称亚欧大陆的佼佼者,放下身段,经商贸易,就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之下,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习俗,都从点点滴滴改变和影响着这个世界。
丝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故事根基长青,依稀驼铃声响起,端起葡萄酒杯,又想起了那独特的文化记忆,回味着那永世不灭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