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桥位于红桥区东部、子牙河下游。南衔新河北大街,北接红桥北大街,是通往丁字沽、南仓、白庙及天津西站的重要跨河桥。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有一座木制拱桥,清光绪年间改建为铁桥,单孔结构,跨径50米,两岸桥台以条石砌筑,因形似彩虹,人们习称虹桥。另说桥体涂满红漆,得名红桥。该桥建成伊始便成为津门一景,清代诗人梅宝璐曾写道:“丁字沽边柳万条,青青一带锁红桥。帆樯纵借东风力,消息全凭子午潮。”
可惜的是,如此精美的一座铁桥,没能躲过1924年8月1日的特大洪水。当时大红桥被冲毁的消息震惊津城,事故分析认为,大红桥跨径太小,不能适应泄洪要求,桥台又长期浸泡在潮水中,加上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势必隐患丛生。然而,大红桥是天津市区通往北乡之咽喉,倒塌造成的交通中断,虽有浮桥维系往来,但还是多有不便。所以在大红桥倒塌近十年后的1933年,开始筹建新桥。建新桥工程由李吟秋主持,他吸取旧桥倒塌的教训,力主将桥梁长度增加20米,这一设计方案曾遭到海河工程局的反对,但李吟秋据理力争,终使原方案得以确认。1937年在被冲毁的老红桥西侧,重新建造了一座开启式新桥,故称新红桥,亦称西河桥。新红桥横跨子牙河,为开启式铁桥,全长80.74米,桥宽12.66米,桥高8米,载重10吨。全桥由三孔组成,全部为钢结构。
新红桥建成后,带动了这一地区商贸、运输的发展,天津渔业公司大红桥官办店、中利料器公司、津保轮船有限公司等,都是在该桥建成后陆续开办或迁来的。新红桥南岸的水旱码头也异常兴盛,每年夏季这里便成为西瓜的集散地,尤以河间市沙河桥镇的“三白”和“疙瘩白”西瓜最为抢手,因而百姓把此码头习称“瓜行”。桥北还设有内河局红桥客运站,俗称胜芳码头,它是历史十分悠久的津保内河航线,可以由此乘坐小火轮前往胜芳、史各庄、赵北口,最终抵达保定府。
1955年,在天津市行政区划调整中,原第八区以该区最著名的大红桥为地标,定名红桥区,这是天津唯一用桥名命名的行政区。遗憾的是,1964年新红桥的开启制动系统失灵,于是拆除了中跨南墩上的开启钢架和60吨重的钢筋混凝土平衡砣。1965年再次加固,打木桩18根,浇筑混凝土板5.4立方米,从此新红桥再也没有开启过。心细的人可以在这座桥的钢梁上,发现若干处外文标识,说明这座桥的建材是从国外引进的。
1965年,在被冲毁的老红桥原址附近,增建了一座跨度为81.5米、总宽度12.3米、高7.44米的单链悬索式钢桥。1966年1月15日该桥投入使用,因在老红桥旧址重建,被命名为新红桥。而1937年所建的“红桥”,名正言顺地得到大红桥的称谓。由于悬索桥交通流量过大,承重能有限,1984年在北运河、子牙河交汇处,建设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176.506米,宽30.5米,北岸连接红桥北大街,南岸与河北大街相通,该桥延续了新红桥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