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效谨 郓城报道
“王老虎村教师多,不种谷子有米喝。”在郓城唐庙镇有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王老虎村,村庄前前后后出了300余名教师,孕育出了50余名博士、研究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村”。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郓城县唐庙镇王老虎村,带你一探崇文重教之风的百年精神传承。
崇文重教之风传承百年 “文化村”实至名归
1913年,王老虎村王西爵先生开办免费私塾,为孩子开蒙启智。自此,王老虎村及方圆几十里村庄的孩子,都可以进学堂享受到当时贵族才能拥有的受教育权,这也是当时郓城县城南第一所完全小学,教习国语、算术、音乐、美术、地理、历史、自然、珠算、体育等课程。父传子、子传孙,王西爵先生及其后世三代人先后担任私塾老师,却从未收取过村民的任何费用。
王西爵先生百年前创办免费私塾
现年69岁的王老虎村村民王忠宪第一位授业恩师便是王西爵先生的孙子。“在当时,家家户户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机会,每天天还蒙蒙亮,我就会被母亲从床上拽起来,我仍然清楚记得学堂纸窗透出的橘黄色煤油灯光,记得老师用戒尺抽打迟到学生手心的情景。毫不夸张地说,那间破旧的学堂改变了我们村庄的命运,我们村更早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更早享受知识带来的红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农村普遍文化程度低,识字的村民寥寥无几,但在王老虎村,村民人人能识字、人人会写字,在当时是远近闻名“文化村”。
王忠宪说:“早先的通信方式都是写信,有一位邻村王菜园的村民来我们村找人读信,看见我们村有一个正在挖井的人,就上前询问哪有识字的人,结果,我们村这个挖井的人拿过来信就读,当时就把邻村村民震住了。慢慢的,来找我们村读信、代写信件的人越来越多,‘文化村’就传了起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普及小学教育行动,百余名王老虎村村民分散于郓城各乡镇(村庄)开展教育活动,为郓城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在,王西爵先生仍然有后人活跃在教师岗位上,算起来已经有五代人了,这也致使我们村的村民对成为一名教师有很深的‘执念’,截止到目前,我们村前前后后共出了300余名登记在册的教师,教授过的学子遍布全国各地。邻村传出了‘王老虎村教师多,不种谷子有米喝’的‘谚语’,我知道他们是在羡慕我们。”王老虎村党支部书记王敏炮说。
退休教师不退岗成“习俗” 书香文化造就“状元村”
“遇到不会的就出门问问,咱村里就是老师多。”这是当孩子学习遇到难题时,父母说过最多的话。受王西爵先生影响,王老虎村的退休教师大都在家里创办了免费“私塾”,此外,他们还根据个人所长创办了毛笔字、硬笔书法、红色故事等特色课堂供孩子自由选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很多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现年69岁的王新仓是一名退休教师,曾担任过王老虎村小学的校长,走进王新仓居住的房屋,墙上挂着一面印有“遍载桃李村,广育栋梁材”的醒目锦旗,这是王老虎村全体教师于2011年赠予王新仓的。记者了解到,王新仓在任期间,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本领,学校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退休后,王新仓心系乡村教育事业,在家里创办作文写作免费“小课堂”,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王新仓都信手拈来。
传承教育精神,退休教师不退岗
69岁高龄的退休教师王延亮除了为村里的孩子解疑答惑外,还在家中开设了毛笔字“小课堂”,学的虽是简单的“横竖撇捺”,但村民发现自家孩子的作业笔迹越发工整、整洁了......在王老虎村,王西爵先生的故事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位村民的骨血中,退休老师不退岗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习俗”,“上学好、上好学、好上学”成为全体村民的一致目标。
王老虎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据不完全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王老虎村先后培养了50余名博士、硕士,本科生更是多不胜数,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村西头有一处状元榜,谁来了不得看上一眼?谁看了不得夸上一声?这得感谢村里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条件,我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登上状元榜。”王老虎村村民王敏允说。
以古为师守正出新 谱写乡村振兴青春之歌
王西爵先生及其后人的创办免费学堂的故事,影响了王老虎村乃至整个郓城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郓城县教育系统以提升教师师德师风为抓手,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将王西爵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新时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完美融合,培训了一批“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的高质量基层教师队伍。
据唐庙镇中心校校长刁慕韬介绍,为纪念王西爵先生在基层教育上做出的卓绝贡献,2018年,唐庙镇在王老虎小学教学楼前设立王西爵先生铜像一尊,每年的教师节,都会有大量教师慕名前来,瞻仰学习义务办学、严谨治学的教育精神。刁慕韬说:“教育不单是事业,更是精神的传承、爱的传递,王西爵先生不计名利、淡泊名利的教育职业操守,给更多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典范,影响深远。此外,我们还广泛开展退休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集中研讨会等方式,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育理念,与老一辈教育家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精神相融合,在提升基层教师备课、评课、研课能力的同时,鼓励他们根植乡村学校,用奉献点亮乡村文明之光。”
谱写乡村振兴青春之歌
王老虎村村民王书党自小便常听老人讲王西爵先生的故事,久而久之,成为一名教师,成为一名像王西爵先生般扎根基层的教师成了王书党的人生目标。如愿以偿成为乡村教师后,王书党根据退休教师的经验传授,摸索出一套符合乡村学生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并取得了傲人的教育成果,王书党也被委以重任,先后在唐庙镇郑庄小学、刘垓小学担任校长一职。
“乡村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乡村教师缺的不是水平,而是扎根基层的勇气。这几年乡村学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有了长足的长进,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王西爵先生的教育精神能影响更多的青年教师扎根基层,谱写乡村振兴青春之歌。”王书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