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正在制作麻糍 任保秋 摄
中新网杭州8月24日电 题:浙江乡村观察:临安“林妹妹”为什么能赚钱?
作者 王题题
一颗小小麻糍,如何带动乡村村民致富?近日,记者走访位于浙江杭州临安的指南村。
指南村位于浙江杭州临安苕溪北岸的太湖源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华东最美古村落”“杭州赏秋第一村”的美誉。
正值酷暑,在该村乡村振兴馆前的小广场上,记者看到一群游客顶着烈日围在一摊档前排队等候。走近后才发现,原来这群游客正在等待摊主现包的麻糍出炉。
只见,一位身材小巧的女摊主扯下一块麻糍,搓圆捏扁,加入一勺芝麻馅,然后包好继续搓圆,待麻糍成型后装在塑料包装盒里,递给客人后,她又继续下一个。
临安指南村梯田音乐会 临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这麻糍有何特别,能让人高温下排队等候?同行的指南村乡村运营师周静秋介绍,这是远近闻名的“林妹妹麻糍”,由该村村民程林妹经营。因其麻糍有嚼劲、馅料足而名声远扬,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购买。她的日销售额最多时能超过6000元(人民币,下同),一年营收近70万元,大家也把程林妹叫做了“林妹妹”。
在周静秋介绍的间隙,一位游客已买到麻糍,刚接过就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品尝起来,还边吃边点赞,“确实跟朋友说的一样,很有嚼劲,里面的芝麻馅也很香。”
据悉,“林妹妹”从2013年开始经营“林妹妹麻糍”。起初,她的麻糍摊生意并不好,默默地坚持做了几年,依旧不温不火。
这期间,为了提高“林妹妹麻糍”的知名度,她还报名参加了临安区组织的美食类比赛,跟百余个参赛的美食摊主们比拼。
得益于手艺,“林妹妹”脱颖而出,拿到第一的成绩,“林妹妹麻糍”在小镇上的知名度慢慢起来了。
“我不记得那个比赛的名字了,报名还是找别人帮我报的,我那时也不会用手机。还有当时的奖状和奖杯我也不知道好好保管,只知道我的麻糍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了。”回忆起比赛,“林妹妹”兴奋地说。
然而,一次比赛的成绩还不足以让她的麻糍声名远扬。
游客在购买“林妹妹麻糍” 任保秋 摄
真正的转变始于2020年,指南村来了乡村运营师周静秋团队,挖掘乡村特色,市场化运营乡村的业态,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吃起来。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指南村只有红叶这个核心旅游产品,一年四季只旺秋天一季,当地像“林妹妹”一样的摊主们普遍存在“一季吃饱饿三季”的忧虑。
在指南村的这两年,周静秋一手引项目,布局了网红打卡点“幻影指南·天空之境”、南山南·露营基地等项目;一手办活动,为游客打造春季踏春赏油菜花,夏季避暑体验农事活动,秋季打卡指南红叶,冬季赏雪感受民俗的独特四季旅游体验。
入驻指南村之初,周静秋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对运营的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是指南村的旅游发展红利转化为村民收入的效率不高,村民增收渠道有限,积极性自然不高。
为破解指南村“资源价值高、参与项目少”的问题,周静秋在布局业态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展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
周静秋以指南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的传统小吃麻糍为切入口,扶持鼓励村民经营可供游客体验的打麻糍项目,以体验促销售。“林妹妹麻糍”也因此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里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也倒逼“林妹妹”不断提高麻糍的品质,比如包装、馅料种类等。
“林妹妹”告诉记者,刚开始,她用塑料袋装麻糍,后来有顾客反馈她的麻糍只适合现场吃,带回去后就不成型影响食欲。因此,“林妹妹”从包装开始提升,换成塑料盒进行包装,每盒可装4个。
同时,“林妹妹”还增加了麻糍馅料的种类。如今“林妹妹麻糍”有芝麻馅、豆沙馅、核桃馅、咸菜馅等4个口味的麻糍,并且因时制宜售卖,比如夏天只卖芝麻和核桃两个口味的麻糍。
可喜的是,麻糍品质和口味的提升,促使了“林妹妹麻糍”的销量翻番。
如今,“林妹妹”在指南村拥有一个固定的摊位,同时也会长期给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提供麻糍。
指南村“指南十八碗”的掌厨人、民宿丽景苑的主人朱文校告诉记者,他的“指南十八碗”中有一道菜叫“五彩指南”,其中麻糍用的就是“林妹妹”的麻糍。
“外面买的麻糍都没有林妹妹的麻糍好,形状好、有嚼劲。”朱文校说。
记者还了解到,“林妹妹”为更好地销售麻糍,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并在某视频平台开设网络账号,学习销售话术,偶尔也会做场小直播等。
如今,“林妹妹”每天都要打麻糍,销量好的时候日销售额能超6000多元,差一点,日销售额也能保持1000多元的收入。
为“林妹妹”点个赞,也为临安指南村的乡村运营点个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