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垭口以后,脚下的城墙相对完好起来,不但墙的主体保存基本完好,有的地段还残存着一尺多高的碟墙,不用说,这样的城墙地面肯定也是原装的铺面石,只是很多地段已被茂密的灌木忽死,人只能贴着城墙的边缘往上走。
长城以险制塞,长城在选址上是很有讲究的,以涞源长城为例,大走向上有讲究,总是建在太行山最高最险的山脊上。具体位置也有讲究,,多是建在人兽难行的这处,很多地段的城墙都是临渊而建,以增加长城的防御能力。当然,也有的地方鸟亦难飞,直接就是以山险为墙,宁静安长城就有不少这样的地方。走长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走,很多地方是充满危险的,可能一失足就成千古恨,所以驴友们走长城一定要考虑风险,在制定计划和具体行动时一定要确保安全。我们上次,两次在大湾村2号垭口处无功而返,后来连续两次来涞源走长城,又因人多跳过这段长城,先去走孟良城和浮图峪段长城,就是考虑安全。
在长城上远眺涞源盆地
回望我们上来的垭口,即我所说的大湾村1号垭口
快上至第一座山顶时,脚下出现一块长20多米,宽近20米,总面积约400平米,非常平整,方方正正的大平台,很明显是人工修筑而成。平台一面依崖,三面石砌护墙,尤其是其西墙,足足有10米之高。在我走长城的过程中,从没在山上的长城上见过这样的平台,它是做什么用?是过去的守边人在山上修的建“营房”的平台?不应该呀,守边人在山上都是住敌楼,还从没见过在长城上盖营房的。老慢说:这地方应该没有房子,因为地上看不见哪怕一小片砖瓦残块。也是,真的不见一块。再看那几面石墙,虽然斑驳自然,不是新石头,但也没有长城石特有的那种斑斑点点、饱津历史苍桑的黄色苔藓,完全是灰白色,我突然明白了,这是开矿时修的平台。果然,我们在平台的东北角发现了0树木遮掩的三马子路。
老慢在平台东墙处“考察”
平台西护墙,由上下三道石墙组成,每道石墙高3米有余,为稳定内收半米左右,三道墙总高不下十米
登上山顶,已是城墙的尽头。尽头处有边长4米左右的石砌平台,因树木遮档人上不去,看不出是战台还是烽火台,长城遗产网上,标为大湾村烽火台。
大湾村烽火台的北面
大湾村烽火台的西侧
过烽火台是很急的下降,路贴着崖边向下拐,脚下是一眼看不见底的深渊,难怪长城只修到山顶,这边山坡上没有筑墙。这样的山完全不需要啊。
密林空隙处,能清楚的看见前边山脊低缓处的长城 ,有敌楼,有城墙,不过只是不长的一段,更远的险山上,完全看不出长城的踪迹。
从更低的位置看前边的长城,注意我的左侧,半步之外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下至低缓处,脚下的路变平了,虽然长满了灌木,却不再难走,甚至有点小舒服。钻出林子才发现,我们已重新走在了城墙上,难怪路会变平,难怪走的舒服。只是我们什么时候走上城墙的?不清楚,刚才的林子特别密,前后左右都是树,脚下也是灌木,视线只有脚下巴掌大的一点,纯粹是瞪着眼看走。安能辨别出哪儿是山脊,哪儿是城墙呢。
重新走上城墙,前边的敌楼已近在咫尺。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敌楼,在长城遗产网上,标为大湾村2号敌台。因为它是自宁静安长城的东部起点——浮图峪村西孤山南麓起的第13个敌楼,其原始编号大概率是宁字13号台。
大湾村2号台,远看貌似不错,走近发现,它的外墙已千疮百孔,而其内部更是惨不忍睹,这座3X4的回字型敌楼,其四条回廊有三条塌了顶,塌下来的土石把敌楼埋了半截,唯中心室还完算整。其实中心室的四墙也酥裂严重,并有多处穿孔,纵观整座敌楼,完全称的上是风烛残年,真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老慢走进被土埋了半截的大湾村2号台
大湾村2号台塌了顶的回廊
老慢在中心室里参观
芨芨可危的中心室一隅
从大湾村2号台顶看我们来的方向,山顶的烽火台隐约可辩
从大湾村2号台顶看我们前进的方向,隔着一座小山头,山脊另一低缓处也有一座敌楼,即大湾村1号台
老慢走出大湾村2号台
大湾村2号台的北面
大湾村1号台和2号台一样,都建在山脊的低缓处,双方直线距离不足200米,仅隔一不高的小山包。那个山包虽然不高,却是一座突兀而起的石峰,因此1号台与2号台间的城墙并不连续。
15分钟后,1号台到了。这是座标准的三眼楼,及东西两墙都开有三箭窗,连接城墙的南北两面是一门两窗。
相比2号台,1号台损毁的更严重。2号台有三条回廊塌了顶,中心室和另一条回廊的拱劵还在。1号台也有三条回廊塌了顶,西面那条回廊别说拱券,就连外墙及地基都塌了,仅中心室基本完好,但中心室的四门都被土埋了多半截,人要想进去只能匍匐在地上爬。见这种情况,没等我走进1号台,老慢早已穿楼而过。我在1号台里也没有多停,匆匆拍了两张照片也告别了1号台。
1号台的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