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宫殿基址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中国考古大会》播出的二里头遗址专题节目引发广泛关注,从节目的名字《探秘二里头遗址——最早的王朝》到节目内容,无不体现了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最早王朝都城的重要地位。实际上,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城址不止一处,为何二里头遗址被认定为“都”,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王都气派”?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条件优越 契合后世择都原则
走进二里头遗址一带的二里头村、圪当头村等村庄,当地人习惯把脚下这片土地称作“夹河滩”,即此处是夹在伊河、洛河之间的滩地。既然是滩地,就意味着这里有时会被河水淹没。如此看来,二里头遗址似乎不太像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那么,“二里头人”为何选择在此定居,并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都邑?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自然风貌与现在存在很大差异。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都邑创建之初,伊河和洛河在上游已经完成汇合,二里头遗址的位置处在古伊洛河的北岸,而现在流经二里头遗址北部的洛河河段,是汉魏时期“堰洛通槽”水利工程导致洛河故道改道出现的自然风貌变化。
对此,考古勘探资料也有印证。资料显示,二里头遗址现存范围的东缘、南缘、西缘大体接近于原始边缘,而遗址北部遭到洛河河床的切割破坏。专家分析,二里头遗址北缘很可能位于现洛河河床内。
按照规律,古人在河边居住时,为避免洪水,一般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点。不过,到过二里头遗址的人,可能觉得这里是一片平原。其实,如果您站在遗址南面的伊洛河故道内眺望二里头遗址,会用到“仰望”的姿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第三任队长许宏在其著作《最早的中国》中讲过一个故事:他们在二里头遗址发掘时,曾听当地的村民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大水,导致伊、洛河出现特大洪峰,当时“夹河滩”一带几乎全部被淹,唯有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北许四村间的高地在水面之上,而这片区域,正是二里头遗址所在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里头遗址优越的地理条件,与《管子》中提到的择都原则相契合。
城市规划“前所未有” 开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自发现至今已过去60多年,目前的勘探与发掘成果已经能够勾画出二里头都邑的布局和总体结构。光是列举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就能看出它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
例如,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
●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
●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
●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
由点及面来看,二里头都邑的整体规划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我们把视野移向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时代以前,著名的山西襄汾陶寺、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这样的超大型聚落,其城垣的建造无不是因地制宜,不求方正,迄今尚未发现集中而排列有序的大型夯土基址群及环绕它们的规矩方正的宫城。
相比之下,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形态出现了飞跃性的变化,它的宫城内存在大型宫殿建筑,外围筑有较为方正的城墙。在宫城外,四条大路垂直相交,宽阔平坦,将城市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如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贵族聚居区等,这些特点与后世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及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面貌更为接近,无不显示出王都所特有的气派。
可以说,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规制与其一脉相承,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人口规模“万级” 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二里头都邑出现之前,这片土地上就零星分布着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的若干小聚落。在龙山文化聚落废毁后数百年,才有新的人群,即“二里头人”到此安营扎寨。
在考古学家称为二里头一期的初期阶段,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平方米,成为伊洛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专家分析,如此迅速的人口集中只能解释为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口迁徙。
目前,已有学者对二里头遗址繁盛时期的人口进行了估算。有的说法是,当时人口有6200多户,总人数当在3.1万以上;也有学者推测当时人口为2.2万至2.8万;还有学者估算当时人均占地面积为148平方米,推算人口约2万。
尽管不同学者的估算结果不完全相同,但都显示当时人口数量达到了“万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二里头遗址同时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专家分析,这样高度集中的人口,是社会复杂化与国家出现的重要契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社会的成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史无前例的王朝都城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同时,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夏王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从年代、地域、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等多方面论证,“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都城的遗址,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是目前为止关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历史属性的最佳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