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水之滨榴花红

旅游 陕西阳光报社 2022-08-25 12:05

原标题:灞水之滨榴花红

炎炎夏日,夜风习习。一架民航客机缓缓地从西安上空掠过。灞水之滨,一朵火一样盛开的巨型石榴花,在如梦如幻的霓虹灯映衬下,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灞河如练,元朔大桥如梭,光影喷泉如幕,驿站绿道如扣,烘托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乘凉、夜跑、跳舞、健身、轮滑、骑行的大人和孩子们,熙熙攘攘,欢呼雀跃。宽敞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游人如织,霓虹闪烁,好不热闹。这一切的一切,正在演绎着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这儿真的就是我的出生地灞渭三角洲吗?五十年前的一幕幕,就像一部灰色的电影,充斥着我的脑海,把我拉回到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

1965年国庆节后的第八天,在西安市灞桥区水流公社兴南大队,一个男婴哇哇大哭着,极不情愿地来到了这人世间。这个男孩就是我。不客气地说,自打记事起我就痛恨“水”,更痛恨这无法选择的出生地。本地人都知道,沿着渭河边杂居的是一拨拨逃难躲灾的外地人,他们还专门给我们起了个名字“客伙人”。据说,我的祖先当年为了躲避长江水患,从湖北黄陂出发,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几经周折,步行千里才逃到了这儿。谁曾想,这黄河三大支流之一的渭河也不消停,时不时在每年秋季的连阴雨季节,暴发洪水。泥汤状的河水咆哮着、翻滚着,冲过拦水坝,吞噬着我们的庄稼,威胁着我们的家园。当地政府不得不调集解放军战士,组织全体村民运石头、装沙袋,日夜奋战在河堤上,一次又一次地抵挡着河水的进攻。大人们在河堤上抗洪,孩子们在家里排涝。个中滋味,也只有亲历者知道。特别是1979年秋季的那场洪水,让我今生难忘。天就像被戳了个大窟窿,可恶的连阴雨一下就是三个月,我家的三间土坯厦屋,在泥水的浸泡下,山墙裂缝,屋顶漏雨,泥块儿、瓦片儿时不时地掉落。为了保住房子,我带着两个正上小学的弟弟,拎着桶、端着盆,把天井中溢满的雨水舀起往门外泼。尽管整夜劳作,还是没能挡住灌进屋里的雨水。为了保命,我们把仅有的两袋玉米和一袋小麦装上架子车,锁好门,连夜蹚着没膝深的泥浆路,拉着车,冒着雨到住在高处新筑公社半坡村的姑姑家去避难。我一遍遍诅咒着洪水,幼小的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离开这鬼地方,今世都不再回来。

也许,上天眷顾苦命的孩子,1985年我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吃商品粮的城里人。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生活温馨安逸,我仿佛成了人生的赢家。贫穷落后的老家就这样给淡忘了。我几乎二十几年都未回过老家。作为省报的一位资深记者,走南闯北见证了社会的转型、改革与变迁,用一支笔讴歌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唯独没有写下有关故乡的只言片语。直到1998年,一位名叫陈书法的河南人出现,老家灞桥才引起了我的关注。他是以治河闻名的河南卧龙集团的掌门人。就在灞桥区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瓶颈期,正在苦苦寻找“抓手”之际,陈书法主动找到时任灞桥区委领导的徐自立,并献上了治河的法宝。

浐河城市段的治理算是个好的开端,也使人们对上苍赋予的宝贵水资源的开发有了正确的认识。通过一年的治理,浐河两岸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土地价格涨了十倍,生态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尝到甜头的灞桥区委一班人,终于找到了“后发展”时期的区位优势和金钥匙。紧接着,出生在新筑乡西庄村的周忠民靠着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嗅觉和非凡的魄力,也做起了“水”文章。他主动和政府合作,有了筹建“灞柳生态园”的大胆想法。为了使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灞桥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派观念超前、经验丰富的原副区长,后来担任巡视员的冯志军同志,主抓灞柳生态园的建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一片质疑声中,区领导力排众议,摸索前行,灞柳生态园终于在2003年建成了。

没有路,政府出资修;没有公交,政府出面协调。受到质疑时的紧要关头,想干实事的徐自立在市政府办公会上据理力争,他用充满智慧的比喻逗乐了在场领导,也保住了新建好的园区。土生土长的区委副书记刘军奇为灞桥的发展更是竭尽全力,作为乡党、挚友的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是灞桥走出去的大文人,要用你的妙笔多写写家乡,多写写灞桥呀!在军奇仁兄的邀请鼓励下,我深入园区,调查研究,先后写成了《打好文化牌,做足水文章,营造新亮点——用历史和文化托起的灞柳生态园》《水和绿演奏出的生态交响曲——灞柳生态家园畅想》《直击西安灞柳生态园的崛起》《诗歌千年赞,美景何处寻——西安浦东宏图》等图文并茂的整版专题报道,相继刊发在《西安日报》《美报》上,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波。2009年,西港地产还专门出资为我结集专著《柳水乡情》一书。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副院长张羽教授特意撰写了5000字的《序》,已故著名书画家杜道麟先生专门为我题写了书名。也许从这一刻起,我对故乡的巨变有了更深刻的感知。正如西港地产分管宣传的原副总经理李建忠先生邀我品茶时,声情并茂地朗诵拙作中的段落那样——“这里曾经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里曾经是个杂草横生野兔出没的地方,灞渭之水在这里白白地流淌,野草野花在这里悄悄地疯长……没有人去留意她,没有人去在乎她,也没有人去关注她。甚至,在西安市的行政版图上都很难找到她,她就像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待嫁村姑,在岁月的长河中用她宽阔的胸襟,用她青春的身体,用她淳朴的秉性,用她似水的柔情期盼着世人的关注,等待着好运的降临,渴望着辉煌的到来。”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期盼中,这一天终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于2021年9月15日至27日在这儿圆满举行了。这儿,一下子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儿,一下子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儿,一下子变成了投资者的热土;这儿,一下子变成了旅游网红打卡地。如果说当年灞柳生态园的建成是一种尝试,那么现在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设立就是国家战略的升级。承东启西,贯通欧亚,西部雄心,全球视野,中国有了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丝绸之路上的新起点。故乡变了,时代变了,我的偏见也变了,就如同这包容、变革的多彩世界。我想真诚地说,故乡我爱你。西安奥体灞河景区,我爱你。西安国际港务区,我更爱你。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