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完好地保存着千年叠加的古城、秀美精致的园林、古朴大气的盐商古宅等物质文化遗产,与扬州流淌千年的古运河一道,汇成了一幅光彩夺目、气势磅礴的动人画卷。
扬州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扬州水、扬州月、扬州古巷、扬州美食,扬州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诗人王宪良先生对扬州美的物质元素有独到的观察,他对扬州桥文化的研究很有深度。他的新作:“城市记忆丨扬州: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对穿越数百年历史烟云的红桥的研究,值得你细细品鉴…
“扬州好,第一是红桥。”红桥在扬州瘦西湖南大门。一桥飞跨,红桥卧波,倒影河中,画舫摇橹,层层涟漪,闪烁出无限意境之美。
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位于扬州城墙西北,在护城河流入保障湖的交会点。从桥体结构看,红桥有优美的木桥孔与桥桩,其下可让画舫通过。沿边的栏杆涂有深红色油漆,此乃顾名思义。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红桥在城西北二里。崇祯间,形象设以锁水口者。朱栏数丈,远通两岸,虽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乾隆年间改为石拱桥。
扬州历史丰厚,文化胜景多多,数红桥为第一热闹盛名之地:一是,地理位置优越。扬州远在隋唐时就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红桥一带,更是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聚集之地。该桥处于交通要道,人来人往,桥上鲜服怒马,桥下画舫逐流,不待题咏,已传人口。二是,独自景色绝佳。清代诗人吴绮云:“红桥一带,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三是,名人声誉效应。顺治十七年(1660年),26岁的王渔洋(原名王士禛)被任命为扬州府推官,王渔洋在扬州任职五年,常来往于红桥,写下了很多诗词和游记。康熙元年(1662年),与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等修禊红桥,王渔洋作《浣溪沙》,编有《红桥唱和集》。康熙三年(1664年)春,又与诸名士修禊红桥,赋《冶春绝句》,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首,唱和者甚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繁荣盛况。
诗人的红桥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红桥成为文化胜地,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宴,于是过广陵者多问红桥矣。”冶春和红桥,因王渔洋的诗文蜚声文坛。乾隆初(1738年),著名诗人厉鹗与诗友泛舟红桥,亦称“扬州胜处,惟红桥为最。”20年后,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为迎奉南巡,整修湖上水道两岸园亭,凡二十景,红桥揽胜为其一;他亦举虹桥修褉,“重来修褉四经年,熟识红桥顿改前”。百年积淀,红桥已成经典,所以清末民初程宗岱还追和王渔洋作《浣溪沙·红桥怀古》。红桥之享名,本于俗游的热闹,传扬于诗作唱和,雅俗共赏是盛名持久的重要表征。红桥承载着月城记忆的起点,堪称“扬州第一桥”,也是历代诗人吟咏最多的桥。“扬州好,第一是红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系兰桡。”明代文学家费轩的《梦香词·望江南》不仅道出了当年红桥一带的繁华,更让这座桥穿越数百年历史烟云,名满天下。
红桥于2022年3月初开工迁建,6月底竣工,为木拱桥,座落于扬州市老城区北护城河冶春之侧,桥长16米,桥面宽3.7米,跨度13.7米。该桥结合多方建议,参考宋代汴水虹桥、襄阳唐城景区木桥等经典案例,不断优化,反复推敲,细细琢磨,设计而成。建造材料采用印尼波萝格原木材料(亦称印茄木),利用我国延承七千年的营造技艺,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卯榫连接方法,并经专业的防腐处理工艺,耐磨耐腐烂。施工过程中,园林设计专家吴玉林,扬州传统园林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造大师梁宝富到施工现场视察、指导,扬州大学教授潘宝明、扬州虹桥诗社会长徐乐共同创作冶春红桥铭文以示纪念。该桥是古建筑技术的代表。
一直以来,“冶春”与“红桥”就有着贯穿古今的缘分。历史上,“冶春”一词始见于自清代王士禛的《冶春绝句》,为当时北郊二十景之一,原为花社。始建于明末的红桥就位于冶春之侧。王士禛与诸名士于红桥修禊,举办雅集,写下《冶春绝句二十首》,冶春因此成名。后著名戏剧家孔尚任主持红桥修稧,题“冶春社”,遂有诗社。数百年来,冶春历经“花社”“诗社”到“茶社”的演变。如今,在护城河畔、香影廊旁,迁建红桥,让冶春诗社、迁建的红桥与香影廊相趣成辉。并将围绕红桥做足文化挖掘的文章,定期组织“红桥修禊”、汉服游园,重现历史上的诗、酒、花、茶文化胜景,让美景、美文、美食在冶春交相辉映。
古朴典雅、曲线优美、雕刻精细、色彩娇艳、身姿矫健、结构独特、玲珑端庄的红桥,横跨湖岸,宛如长虹,静卧碧波之上,传承特色景观。一桥飞架,红桥卧波,气势恢宏。闲暇游客,踱步此桥,乃有幽径赏心之美。
(图文:王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