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陵博物院K9901陪葬坑 秦毅 摄
不久前,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陵K9901陪葬坑出土陶俑的最新研究成果,备受关注的4号、28号百戏俑完成修复工作。有网友表示:陶俑也有如此柔情多姿的一面。
“为满足广大网友及游客的愿望,更好地展示秦陵出土百戏俑的风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文物陈列厅推出了为期一个月的4号、28号百戏俑特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近距离欣赏这两件‘明星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介绍,此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K9901陪葬坑展厅内,陶俑左臂与躯干间有一直径10厘米圆孔的陶俑,据推测是高竿表演中的持竿者的5号俑;高大健硕、体格魁梧、肌肉发达的陶俑,据推测应当是扛鼎大力士的3号俑……这些百戏俑都受到了观众追捧。
▲ 完成修复的百戏俑 秦毅 摄
秦人好乐舞 宫廷百戏生
《东周列国志》记载:“秦俗,农事毕,国中纵倡乐三日。”说明秦人喜好乐舞由来已久。
1999年3月,位于秦始皇帝陵陵园的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距离秦始皇陵封土约300米的下陈村一村民院落中,考古人员发现红烧土的线索,推测出这是一处秦始皇帝陵的大型陪葬坑。1999年5月至6月,考古队对该陪葬坑进行了首次抢救性试掘,出土了一批非常罕见的陶俑。它们大多上身赤裸,下身穿彩色小短裙,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兵马俑截然不同,让考古人员感到格外惊喜和兴奋。根据文献记载及逐步考证研究,它们很可能是为宫廷表演举鼎、持竿、摔跤等娱乐活动的百戏艺人,是供帝王休闲娱乐时表演舞蹈杂技的百戏俑。
所谓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杂技项目就已经逐渐形成。据记载,秦始皇收六国乐舞于都城咸阳,使咸阳成为一个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秦咸阳宫出土的一幅壁画中,表现的就是缘竿之戏,可见在秦宫中,百戏已经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所以,秦始皇才会指使秦代工匠们塑造这批陶俑。如今,这个出土了30多件陶俑的陪葬坑,就是声名在外的K9901坑,也称百戏俑坑。
“百戏俑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秦代陶俑的新类别,形象地展示出了秦代多彩斑斓的杂技世界,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了解秦代宫廷娱乐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独特魅力。”周萍说。
“泡钉俑”展秦杂技服饰原貌
▲ 观众参观4号“泡钉俑” 张天柱 摄
K9901出土的4号俑上半身装饰有类似明清时期皇宫大门上的圆形泡钉,故被暂称为“泡钉俑”。修复后的“泡钉俑”呈站立姿势,除头部外,高1.57米,双腿分离,略呈小弓步,身体稍微向侧面扭转,左臂上举,右臂搭手于胸前,双臂残缺。陶俑通体彩绘,通过泡钉和彩绘,“泡钉俑”的衣饰非常繁复华丽。
▲ 专家展示4号俑可能穿戴的衣领花纹 秦毅 摄
“4号俑上身着衣,布满泡钉,泡钉间饰以太阳八角纹;下身着裳,绘有精美的纹饰。它身上残存的彩绘图案主要集中在上衣、领缘、袖缘和裤子腰带等部位。上衣为黑色的八角星纹,中间有黄色连珠纹装饰。领缘、袖缘和腰带为几何纹饰,亦装饰有草叶纹,用肉眼依稀能观察到白色、黑色、黄色和紫色。‘泡钉俑’是目前我们发现的K9901坑里面彩绘保存最完整的一件陶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此前,为了更好地向人们展示4号百戏俑身着服饰原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4号百戏俑彩绘纹饰的纺织品复原工作,选用丝绸作为原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还原4号百戏俑身着服饰的基本原貌。
为什么使用丝绸作为原料呢?周萍回答:“之所以把‘泡钉俑’的服饰定义为丝绸类,是因为秦代时中原还没有棉,而且麻织物很难呈现这么精美的图案,另外秦代的百戏俑是做杂技的,皮革不方便做这些动作。当然我们现在只是把纺织品复原出来,随后会在服饰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一个上身着紫色马甲,以泡钉与太阳八角纹作为装饰,下身着白裳,绘有黑色云气纹的宫廷“御演”仿佛踏上了2000多年的时光之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让文物研究成果贴近大众
▲ 姿势奇特的28号百戏俑受关注 张天柱 摄
28号陶俑发现于K9901陪葬坑第三过洞的东端,在对出土陶片初步拼对后发现它的姿态更为奇特。28号俑呈两膝着地,两脚收于臀下,两臂向后舒展,呈仰卧状,故暂称其为“仰卧俑”。他的上半身基本完整,下半身残破较严重,为保护修复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我们的修复工作第一步是依据陶俑的形态制作支架,测量确定其关键支撑点,在修复现场制作和精准调节支架。然后,先对下半身小块陶片进行拼对,再进行上半身整体的拼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修复专家马宇介绍,28号陶俑的黏结剂选用环氧树脂,粘接前先在断面涂刷15%的B72作为隔离层,而陶俑的补全材料则选用比例为6∶4的环氧胶和砖粉的混合材料,其颜色最为接近陶俑本色。
此外,28号俑的上半身有一条贯穿至胸部下侧的裂缝,采用补全材料从内壁进行灌胶加固,在缝隙很小无法灌胶的区域则用纱布和胶在陶俑内侧对缝隙进行加固。在基本完成修复工作后,为了保证28号俑在放置时双脚等脆弱部位不起到实际支撑作用,修复人员将陶俑臀部下侧支撑点调高,使双脚不受力,同时又保证陶俑的整体姿态不变。最终,历时9个月完成了28号百戏俑的修复工作。
由于28号俑的特殊姿态,即便在修复完成后,也很难直接对文物本身进行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为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了28号俑三维扫描建模工作,利用高精度表面三维扫描和纹理拍照技术,构建了文物的表面和几何形态建模,使得研究人员和公众可以通过浏览文物的三维模型了解28号俑的姿态和细节。
在今年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秦陵博物院会场,该院邀请陕西省杂技艺术团的专业演员对28号百戏俑的动作姿态进行研究和模仿,编排了杂技节目进行表演。
“这些工作都使得文物的研究和利用成果更贴近大众生活,让2000多年前秦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跨越时空与我们‘相遇’。”周萍表示,下一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激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2022年8月23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秦百戏俑的“柔情多姿”》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