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台儿庄古城风光
盐台儿庄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台儿庄历史文化深厚,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商贾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然而1938年,发生在此的台儿庄大战,歼敌万余人,更是震惊世界,台儿庄在战役中被炮火夷为废墟。英雄的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为了传承灿烂的古运河文明,加快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建台儿庄古城,目前台儿庄古城已经打造成为知名的优秀旅游产品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古城游人
台儿庄古城老街
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历史上一直是运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各路商贾云集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使台儿庄运河文化成为汇集东西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典型代表。集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世界主要五大宗教及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庙宇于一城。形成了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的3公里古运河,有1.5公里明清时期的古驳岸,13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还有能够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通过重建,进一步保护原有古民居以及水堤、水渠等水工遗存,保存古城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恢复部分原有建筑,成为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
历史上的台儿庄地势低洼,老百姓筑台而屋,随汪而居。城区内分布着18个大小不一的“汪”(池塘),明沟暗渠把这些汪串在一起,与古运河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水网。古城重建后成为国内水网最密集的古城,游客可以舟楫摇曳、遍览全城任何景点。目前开城的运河街市景区(B、C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2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587平方米,设计有闽南、岭南、鲁南民居以及江南水乡等多种风格建筑。形成了大衙门街中段、船形街、月河街以及广源河水街等四个重要的街道。为了充分展示台儿庄古城独特的文化内涵。建设了天后宫(妈祖文化)、运河奏疏展馆、运河酒文化馆、青楼文化展示馆等重要的景点,并在船形街布局了油纸伞、木雕、手工船、伏里土陶、鲁南皮影、福临布老虎、巧姐柳编、风筝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同时,布局了特色小吃、特色客栈、特色小商品展卖等业态,并打造了以广源河水街为主体的酒吧一条街,进一步完善台儿庄古城旅游产业链。
在这里您可以参观古驳岸、古码头、古城墙、古街巷、古驿站,领略时间的沉淀;您还可以参观天后宫、关帝庙、九龙庙、清真古寺、运河税史馆、纤夫村民俗大院……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您也可以荡舟广源河、蝎子汪、两半汪、庙汪、古运河,欣赏东方古水城的风韵;至石船舫、复兴楼、小瀛洲、水上戏台等一系列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和庙宇古寺,充分了解台儿庄运河文化的深刻内涵。这里,听鼓、赏戏、看皮影,能找到童年的梦想、儿时的天真、青年的浪漫;在这里品酒、喝茶、发呆、偷懒,您能尽情享受古朴与现代、悠闲与疯狂完美结合的生活。
那天一大早,我便进入了台儿庄古城,景区的入/出口就是古城的西门,也叫“台城旧志”,表明它是旧城的标志。清咸丰七年,台儿庄由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建有城门六座,东门叫“仰生”,意思是官府、官员仰仗众生而存在;南门叫“惠迪吉”,意思是顺从天道就能吉利;小南门叫“迎祥”,意思是迎来吉祥;北门为“中正”,意为中正仁和;小北门叫“承恩湛露”,意思是承蒙上苍恩典,享受浓浓的甘露。
沿着古运河向前,就是古运河上的观景桥——步云桥,由三层平台构筑面成,取其“连升三级、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之意。在步云桥的南侧有座水门,上写“安澜”,有使水波平静之意,这是城内唯一的一座水门,是进入古城的水上通道,城内的水街水巷与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实现了联通,使台儿庄城内形成密集的水系水网。据出土的古石碑文记载“台(儿)庄当地孔道为水陆通衢也”,“水陆通衢”牌坊展现了台儿庄当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曾经的繁荣盛景。现在台儿庄是国台办批准的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欢迎您”的标牌更是见证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往来。水陆通衢牌坊后面街道两侧对称的建筑为拐角楼,上面的弧形卷棚体现了北方建筑的开放性。这里还有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出墙构成了它的主要特点。“久和客栈”就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曾是要去上京赶考的书生,看到这里的商机,于是弃文从商,以“和为贵”的经商理念成为台儿庄的一代富商,于是把堂号取名“久和”,希望后人永远恪守和为贵的理念,诚信经营。这样的建筑见证了徽商在台儿庄的创业历程。现在,“久和”成了一家客栈,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三恪堂是清末民初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俗称陈家大院。古书中“恪”与“客”通用,即是好客之意,陈家取堂号为“三恪”,反映了陈家与人为善,好客,这个院落体现的就是好客文化。现在此院为运河税史馆。
来到翠屏学馆,这里曾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学校,因其隔着古运河与翠屏山遥遥相对,故取此名。大成门前这副楹联“跬步休轻,可酬胸内摩云志;寸阴莫误,请听门前流水声”,这副劝学楹联的意思是学子循序渐进的脚步,是实现凌云壮志的基础;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耽误一寸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匆匆逝去,永不回头。后一句也让我们想起孔老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教诲。现在是私塾文化及孤本图书展示区。
谢裕大茶行在文汇酒楼的对面,门前就是“天下第一庄”之“天下第一壶”,壶水从壶嘴的位置划出7米的弧线可以直接喷到对面的茶杯当中,游人纷纷在此感受这壶水从头顶倾斜杯中。茶壶后面的苏式木雕茶楼最早见于1732年,由浙江茶商沈绮建造,名为苏杭茶楼,1875年,徽州茶商谢正安收购了此楼,改名谢裕大茶行,曾位居徽州六大茶庄之首。“谢裕大”是其商号,在百余年的风云变幻中,它记载了一代徽商的传奇历程。
日升昌记这座鲁南建筑风格的院落是平遥日升昌票号在台儿庄设立的唯一一家分号。进入大门东侧的位置为日升昌票号的柜房,柜房是票号对外营业的首要场所,是客户办理存款、取款、汇兑等业务的场所。柜房对面是一尊大肚弥勒,这尊坐像是用6万多枚铜钱和9000多根银线穿制而成。院子里面栽种的两棵树也是非常讲究的,左面是榆树,右边是槐树,喻意“左榆右槐,必定发财”。现在柜房成了特色西餐厅,将现代经营业态与票号文化完美融合,让游客在消费的同时感受票号文化的内涵。
船形街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寓有“大河行舟,一帆风顺”之意。据史书记载,运河开通之后,每年经过台儿庄的船只,有万艘之多。正是因为如此多的船只从台儿庄经过,才使得台儿庄成为“天下第一庄”。这条船形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街区,如东阳木雕、潍坊风筝、泸州油纸伞、山东面塑等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集中展现。船形街两侧建筑门上的木雕全是船的造型,是台儿庄人对过往船只的祝福。船形街中心位置的戏台为“后乐亭”,取自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戏台上演出的戏曲是柳琴戏。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因主弦月琴形若柳叶,故称柳琴戏。起源于鲁南地区,流传于台儿庄运河两岸的鲁南苏北一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独树一帜的拖腔“夺人魂魄”。
天后宫是座大型闽派宗教建筑,是天后圣母宫,兴建于雍正年间,1938年毁于台儿庄大战战火,今天重建的天后宫,是目前我国内地同类建筑中质量标准较高的一座。这座建筑脊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线条舒展流畅,木雕精美,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当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的时候,在天后宫登岸,接受地方官员朝拜,并御笔亲题“天下第一庄”五个大字,成为台儿庄永恒的名牌。
鸟瞰台儿庄
扶风堂万家大院
扶风堂是台儿庄四大家之一万家的宅第,俗称万家大院,为金牌建筑格局,万家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台儿庄,因漕运而发迹,该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结构,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整座建筑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与建筑思想。晋派大院外围屋顶多为“半面翘”,下雨时雨水基本上流入自家院内,避免雨水打到路人,后演绎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同时也说明了台儿庄雨水较多,体现了天时的哲学思想。扶风堂建筑上的木雕非常讲究,上层是诗、棋、书、画,下层是人物,为老人与儿童欢愉的场景,展现了万家的祥和美满与富贵幸福。
扶风堂二进院落正前方是一棵有4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又名公孙树,为“爷爷种树、子孙受益”的一个说法。院中原有两棵银杏树,一棵毁于1938年的战火,留下这一棵保存至今。这个院落也是整个古城的缩影,“院院有水景、院院有展馆、院院有主题文化”的院落特色得到很好的展现。这个院落的文化为“公孙文化”,南面门上这块砖雕书有“祚胤永锡”,“锡”通“赐”,意为赐给;“祚”为福分;“胤”即后代,此谓永远地赐给后代福分,引申为忠孝富贵永远相传,而这块砖雕正对面北的门上书有“孝悌节让”,引申为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周围的砖雕讲的也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台儿庄古城老街
运河奏疏展馆
现在来到的地方是台庄闸官署旧址。这座闸官署,是闸务官员办公的地方,为一层官式建筑,由门厅、西厢房、北大厅、东廊道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始建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目前设置为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以陈展运河奏疏的形式,向您讲述台儿庄运河的故事。当年的台庄闸就位于门前的古运河上,它是北上进京漕船由江苏驶往山东时通过的第一道船闸,因此被称为“山东第一闸”。运河改道台儿庄之初,国家规定南来的漕船必须走泇河经台儿庄入京,返程时依然走黄河运道,因此通过台庄闸的船只都是自下游而来,河弯水急,落差又大,非常危险。所以,为保佑船只安全过闸,闸官署门前的牌坊上便题有“升平”二字,这跟今天过境道路上“一路平安”的问候语非常相似。闸官俗称“闸夫头”,最早出现于元代。作为运河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一类,闸官要与林林总总的过闸人员和运河上的帮会组织打交道。旧时,台儿庄运河一带主要是受安清帮的控制。晚清时代,政治日益腐朽。安清帮就与闸官署的官吏相勾结,欺凌盘剥不加入帮会的船民。这里摆放的是闸官使用过的骑乘用具,有马鞍、马镫等。骑乘用具对面为“重修台庄闸”残碑。
台儿庄景区夜景
台儿庄古城标志塔楼
古色古香惹人醉
漫步台儿庄古城,浓浓的复古风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店铺,古朴典雅、宏伟大气、洁净清爽的街道,还有过去富人家的深宅大院,遍布周边的茶房酒肆以及粉墙黛瓦的青楼,仿佛置身于古汴梁城车水马龙的繁华市镇。沿街沿河大红灯笼高高挂,弯弯曲曲的街心运河中村姑少妇摇曳的小船在风格各异的小桥下穿行,街巷中多处戏台、堂馆、活动广场笙歌燕舞,悠扬的柳琴戏、地方小曲声动人心魄,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沉浸在古老、优雅的文化氛围中,景色宜人,让人陶醉。
在石巷里,临街的古式门窗打开着,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在运河畔,草木繁茂,可以想见那漕运繁忙的历史景象;在店铺街,古商号、票号门口锦旗招展,两旁有古代小儿剃头、大夫诊脉的各种雕塑,中间是川流不息的游客,让人想起那“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盛世来。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乾隆”出巡。“皇帝”轻车简从,只带着八个宫女踩着高高的木屐婀娜地摇摆着身姿在后跟随。前边引路的“罗锅”,便是那不畏权贵、机智幽默的“刘罗锅”刘墉大人,可惜身边游人穿着现代装围成一圈,倒像是穿帮了的电视镜头,让人忍俊不禁。
漫步在古运河岸边,行走在仿古的岸边长廊,坐一坐亭下的石凳,看一看水中的灯火,透过点点灯光,回望台儿庄古城,护城河对岸是高大的城墙,厚重的铁甲门,古风在它的背后隐藏。阁楼参差,画栋雕梁,檐飞角斗,百格门窗,青砖碧瓦间建设者的智慧在闪光。桥圆水缓,垂柳夹巷,一串串红灯笼倒挂在天上。或许可以乘一乘小船,坐一坐画舫,品一品香茗,听一曲古调,体会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斜倚在入城口运河桥的栏杆上,向远处望去,蜿蜒回转的一带碧绿的水面,泛着金粼粼的波光,紧紧依偎在古城的周围,让自己随着思绪游走其间,感受台儿庄独特的历史文化。
古城台儿庄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镇,置身古城,泛舟于小桥、流水、人家之间,根本分不清是在山东还是在苏杭水乡。登上高处,远眺整个台儿庄,成片明清年代式样的古建筑美不胜收,台儿庄的一水一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古今结合,独树一帜。
(文/沈海滨)
往期回顾
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王颖: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李凯:助力彝族同胞生活巨变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全国发行,每月5号出版。
邮发代号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