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海东,绿荫如海、繁花似锦、游客如织,处处都是迷人的风景。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景区,网红桥、彩虹滑道等现代游乐设施与土族传统文化轮子秋表演、纳顿表演等巧妙布局,星罗棋布,好似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十分惬意。游客们有的漫步在文化长廊,欣赏着土族文化;有的激情于土族歌舞,拍手叫好;有的热衷于土乡美食,边吃边聊……
卓扎滩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正和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成员讨论景区今年的发展情况。谈起村集体经济发展,颜章东指着不远处的景区中心地带,高兴地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砂石坑、臭水沟。2015年,经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评议、党员群众大会决议,卓扎滩村‘两委’积极转变发展思路,通过‘4321’村级民主决策机制,收回采砂场,整合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同周边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投资建设‘生态旅游景区’,近六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收益高达3363.9万元。”
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关键。谈起近几年的新变化,颜章东激动地说:“是党支部的引领,党员的示范带动才有了卓扎滩村的今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党支部建设,让更多的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运营好‘生态旅游景区’,让更多的群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无独有偶,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卡什代村,村党支部立足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且大部分村民都有养殖牛羊经验的资源和优势,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思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路。目前,卡什代村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12万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海东市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制定印发《海东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40条措施》,从凝聚思想共识、建强干部队伍、筑牢战斗堡垒、夯实产业基础等八个方面构筑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为各级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实现了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海东市用好用活各级党校、各类实训基地等平台,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117期,培训人数达1.8万人次,为广大党员干部助力乡村振兴“蓄能充电”。
海东市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引领的作用,建成25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24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解决了群众心中一个又一个难心事。选派1458名干部到631个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新活力。
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生态村”……这些跨越式的“蝶变”源于党组织的创新引领,源于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开展好党组织活动,巩固拓展好‘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成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全面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让乡村振兴之花开得更加娇艳。”海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海元信心满满地说。(本报记者 郑思哲 通讯员 海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