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省内旅游市场活跃。图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前来游玩的家长和小朋友们给长颈鹿喂食。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 摄
■构筑粤式文旅新生活
——广东文旅消费变革一线观察
编者按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稳住消费基本盘,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提质升级,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和旅游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文旅融合日渐深入,旅游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日益凸显,进而成为具有包容性的生活方式。广东正在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其中文旅消费的力量不容忽视。即日起,南方日报联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推出“构筑粤式文旅新生活——广东文旅消费变革一线观察”系列报道,以此展现我省创新文旅供给,激活消费活力,推动文旅复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探索,敬请垂注。
8月9日,2022年广东文旅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自2020年以来,广东连续三年发放文旅消费惠民补贴,有效拉动消费,为文旅业纾困解难,助力行业复苏发展。疫情发生的两年多来,文旅行业严重受挫,然而市场需求并未消失。随着文化和旅游需求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等新特征,其消费形态、消费场景和消费时间亦发生了调整。如何更深入理解文旅消费,创造经济新增长点,是政府和企业均需要正视的新课题。
南方日报记者 周人果
文旅消费趋于日常化
8月1日至7日是2022年广东文旅消费季活动的预热阶段,首轮文旅惠民补贴一上线便“秒光”。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发放总值600万元的文旅消费惠民补贴,适用范围除了传统旅游线路,还可用于房车旅游产品、研学旅游产品、旅游装备、旅游商品以及文艺演出门票和文创产品。
“直接拉动文旅消费比例约1∶5。”在提及往年文旅消费季惠民补贴在刺激消费方面的成果时,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红如是说。
往年核销率最高的是旅游线路,足见广东人的出游热情。事实上,文旅消费已逐渐成为次刚需,并趋于日常化。过去,广东人爱远游的形象深入人心。广东作家叶曙明曾用《2500万广东人生活在别处》的文章形象地描绘出爱旅游的广东人在过去数十年间走向天南地北的景象。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尽管出境游尚未恢复,但随着行程卡“摘星”、“跨省游”熔断机制范围精准到县,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升温。而作为全国最大客源地之一,广东的出游市场在长假中依然能够表现出非凡的活力。
暑假过半,珠三角城市群周边的高端度假酒店一房难求。两天一夜、三天两夜的微度假趋于主流。相较之前,出游半径虽有缩短,但客单价渐次上扬。以一间位于阳江海陵岛的热门民宿的客单价为例,其平均客单价从2018年的1150元/间夜,上涨至2021年的1950元/间夜,入住率上涨8%,黄金周旅游旺季时,其别墅型民宿可卖到16800元/套。
疫情下,旅游消费偏好发生了明显改变。位于清远、佛山、肇庆一带的露营、溯溪等户外项目人气火爆;位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文化馆、博物馆,提供了从日常展览、定期研学到暑假夜游等丰俭由人的文旅供给,为旅游需求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海陆空体验日渐丰富,从“海上看深圳”航线,到“走读广州”城市徒步线路等,及时满足了珠三角都市客周末短途出游的刚需。
在高铁网络发达的广东,搭乘高铁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难事。携程大数据显示,暑假高铁十大热门到达城市前十名中,广州、深圳位列其中,“高铁+旅游”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
从对需求端的刚性补贴到回应碎片化、短途化旅行需求的产品供给,加之便利的交通环境,出游频次在疫情平稳时期有所提升,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小觑。
跨界融合助推消费增长
文旅消费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受疫情影响,线下传统旅游受限制,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文旅逐步落地,迅速成长。在科技发达的广东,文旅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一直在持续。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的北洋水师名舰“致远”号,依托的是国内首创的全自动水上巡航大型船载RIDE体验项目。该项目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的2022年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应用典型案例,是基于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文旅消费场景的具体实践。
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文化内容的深耕与延展,亦可为消费场景引流。广州花园酒店博物馆便是利用花园酒店原有的物理空间而打造的,作为全国首个以住宿业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它先后接待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杭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外宾旅客和行业嘉宾团体游客逾1.6万人次。除此之外,广州南沙花园酒店、白天鹅宾馆等酒店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手打造的粤书吧,将文化元素注入消费场景,变旅游场景为文化展示和传播的新空间,既提高了旅游品味,亦搭建了跨界交流合作平台,收获了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佛山创意产业园,其前身是破旧工业园,如今成为了年轻人社交创业的新平台,园区引进了300多个品牌商家,1200多家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达2.5万人,一年内进入园区消费超千万人次。
而随着文旅与科技、教育、健康、体育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文旅、博物馆旅行、研学旅行、康养旅游、冰雪旅游等新业态逐渐丰富,多元化的文旅供给成为刺激文旅消费的新动能。
特别是在数字文旅领域,广东前景可期。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数字赋能,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挥广东数字经济和科技研发优势,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艺术、云演艺等新型文化业态,扶持网络视听、动漫等数字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线上演播项目、沉浸式体验项目、数字艺术体验场景。
刚性需求呼唤柔性管理
文旅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被广泛关注。今年以来,中央、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到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进一步促进消费若干措施》等,促进文旅消费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其中。
事实上,拥有可支配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是文旅消费升级的两大必要条件。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明确了包括保障旅游休闲时间在内的10项重点任务,确保国民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用于旅游休闲,被提上了日程。
可支配收入方面,经济强省广东具有比较优势。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9元,同比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7%。
然而旅游消费的持续细分,旅游需求的碎片化、小众化和标签化等特点,亦呼唤更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构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直言,从产业政策和行政监管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柔性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刚性需求。在他看来,需要通过设立更精准的靶向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并引导市场相向而行。
疫情下,通过竞争力培育、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变革等对供给侧进行及时调整,通过保障产业供给来更好地保障旅游消费,在戴斌看来,这是“授人以渔”的长远之计。
而在文旅市场较为成熟的广东,散客化人群占消费主体,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增加旅游消费的普惠供给,优化的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社会力量的有效介入和数字化转型,将成为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进而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