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海不少老弄堂里会有一口井。到了盛夏酷暑,冰凉的井水颇受石库门普通百姓喜爱。大家手捧一掬清凉井水,洗一把冷水面;或提上一桶井水,冲一个冷水澡,那种感觉真好!但这种石库门弄堂的水井,随着岁月变迁、社会发展,如今只存在童年的记忆中了。
在电扇、空调进入千家万户之前,我的印象中,井水就是石库门居民最好的降温伴侣。那时,生活物质贫乏,弄堂里有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井会给居民带来许多欢乐。
我家石库门弄堂名为崇仁里,是条百年老弄堂了。弄堂不大,但就有一口圆井。井口盖是弄堂的一个制高点,聚在这里可以唱歌、打牌、扔沙包、比手劲、下四国大战。玩弄堂游戏——骑马打仗的胜利者,还可骄傲地站上井口盖,接受小伙伴们给予的致敬“荣耀”,把他视为孩子王。大家围绕着小小水井,其乐融融。
让居民们有更多获得感的当然是井中的水,它不花分文,冬暖夏凉。井口木盖上平时挂有一把锁,以防大人不在时,小孩因玩耍掉入井中有危险。
水井最热闹的是夏天,临近黄昏,总会有大叔前来井口开锁。大家就会排着队用铅桶接水。然后,一桶桶提回家去,把木桶、脸盆盛满。洗脸、擦身都用它,这可是防暑降温的好宝贝啊!
如果家中有西瓜、汽水,就立马把它们浸入这冰凉的水中,让它们渐渐变凉,让它们变成解暑佳品。有聪明的大叔还会动出脑筋,用一大网兜套住几个西瓜、几瓶汽水,然后用长绳将它们徐徐放下,潜入井水深处去“冰镇”。过一会儿,“冰镇西瓜”“冰镇汽水”就能完美出井了。那种冰凉的滋味,真别提有多美了,就一个字,爽!
我们的童年没有见过空调,电扇也是稀有之物。在屋内做完了功课,闷热难熬,用扇子使劲扇也汗流浃背,此时,就会想起弄堂里那冰凉的井水。打来井水,洗上一把脸,清新凉爽,足以提神醒脑。最爽快的是在高温不退的烧烤天,头顶举起一桶冰冷的井水,当头浇下,凉透全身,热感顿消,冷得会一下呼吸急促,浑身哆嗦,甚至身上突现鸡皮疙瘩。
那个年代很注重节约,滴水如油,随便浪费水是会给父母打屁股的。我们见有井水,就如获至宝,会在井边约上几位同学、好友,用孩子们的“塑料水枪”彼此追逐,开打水战。不仅弄得衣裤湿透,满脸是水,还闹得满弄堂都是水迹。
有的家长见了,就大声告诫:“小孩子,千万不要浪费自来水啊!”但此时,我们就会理直气壮地回答:“这是井水!我们是在给你们家门前泼凉呢!”
说这话真是有依据的。滚烫的水泥地上浇上一盆冰凉的井水,确实降温明显。夜幕降临前,我们常常会用井水浇出一块块清凉地来,搭上一块门板,就可以当个饭桌,也可以当床乘凉睡觉了。
现在,上海最热的天,人们全都躲在室内“孵空调”了。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越热,屋内闷热难忍,根本就呆不住。弄堂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成千上万的“乘凉大军”就会汇集到弄堂里来,并慢慢地延伸到马路上、路灯下。记得那些最热的三伏天里,弄堂里的井水往往是供不应求的,井常会被打枯,甚至最后会打出一些带泥土、浑黄的井水来。令人有一种僧多粥少之感。那时,人们深感夏天若没有冰凉的井水相伴,将是十分艰难的事。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石库门居民也大多保留这种江南的民间习俗。这里虽河流纵横,但因人口日渐集聚,河水“浊不堪饮”,河道渐渐变路。井水对市民生活也就日趋重要,尤其是在自来水普及之前。有些石库门人家,还会在自家天井里打一口井,做饭、洗衣、清洁、拖把……全要靠它。遇上三九严寒,井水是暖暖的,洗衣洗菜,完全没有冰冷刺骨的感受。日积月累,还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水费!弄堂有水井,居民之福也。
改革开放,让上海发生了沧桑巨变。昔日上海市民常见的弄堂水井,现在已大多填埋废弃,变得日渐稀少,甚至难觅踪影。
这可是上海石库门居民挥之不去的记忆啊!(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