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电视台计划录制《千禧之旅》纪录片,在全世界观众面前,他们将周游全世界十多个国家,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迹。
节目组邀请余秋雨担任嘉宾主持。
那时的秋老虎正好考察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其他文明的比较,邀请扶轮,对他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带着思考和冒险的精神,残秋雨和栏目组一起出发,第一站是希腊,经由北非、中东、南亚返回国内。
这次旅行需要横穿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众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
新闻中有无数关于恐怖主义的报道,前方路漫漫,路上荒草丛生,战壕密布,山贼出没。
很多次他们与歹徒擦肩而过,但需要拿出勇气贴着地面前进一公里、一公里。
路线的很多地方条件太苛刻,无法创作。 余秋雨利用每一篇文章的机会,或躺在车上,或蹲在路边,一字一句、一篇、文字地通过凤凰卫视直播向全球观众展示旅途见闻。
他亲自抵达恐怖控制区,加上他的高层思考,准确预言了新的恐怖袭击发生地,一时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他带着对中华文化的自豪回到国内时,经历了惊涛骇浪般的恶毒诽谤。 在国内的小巷里,出现了1800多条批评残秋雨的文字,说“不会流”、“会沽名钓誉”。
当时,“21世纪的文人圈有两件事是正确的。 一个是好好赚钱,一个是骂残暑”。
余秋雨在自序中说:“在广袤的中华文化中,谁想寻找阻止谣言和诽谤的机制? 没门儿; 谁想找某种惩罚冤情和毁损的手续? 果然没门。 这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所以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
面对这种无法逃脱的“传统”,他选择不争、不辩、不答应,让时间证明一切。
他只是淡淡地说。 “马在千里之外,不洗泥沙。 ”
01.
自己有错,毁誉在人
从1977年开始,余秋雨投身重建现代文化学术大潮,先后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学》、《观众心理学》等学术著作,填补了我国戏剧理论方面的空缺。
他写的《世界戏剧学》,至今仍是全国该领域唯一权威教材。
那一年,余秋雨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正厅级干部。
为了回到心中的“园田居”,他做了23次辞职报告,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荒野的沙漠。
10年后,他拿着《文化苦旅》,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这本书问世后,共增印了11次,引起了中国文化圈的关注。
正因为书中讲述了遗迹,被埋没的重要遗迹中有很多都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千禧之旅》播出后不久,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邀请残秋雨,向世界讲述前所未有、惊险的数万公里。
随着残秋雨的名声越来越高,谣言和疑问也随之而起。
有些人把他的生活写成了文章。 也有人在成名后抛弃妻子,选择和比自己小16岁的马兰结婚。
因为对前妻和女儿感到羞愧,他在结婚前向马兰提出了要求。 他说。 “现在我女儿生活困难,我必须给她最好的教育条件。 你能接受吗? ”
马兰沉思了一会儿,“你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她是你的女儿。 你不仅要好好养育她,还要给她买房子,让她幸福。 ”
有人评价他是当代的“陈世美”,具体的真相,就像人喝水,给自己降温一样。
秋雨对中国文坛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曾被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
金庸先生曾与鲁迅并论余秋雨; 贾平凹老师说余秋雨是百年难得的人才,我们认为历史是值得尊敬的。
余秋雨说:“面对冤情,也不要反驳或控诉。 不要试图与冤大头对话。 不要试图让旁观者同情你。 没有影子的高楼肯定还没建; 藤缠万贯的大树,一定还没到节气。 ”
自己有错,毁誉在人。 这是一种态度,也是看透生活后的豁达。
2.
也不争论,成熟淡定
2008年汶川地震残秋雨“诈骗”事件再次引发热议。
残秋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灾区群众加油鼓劲; 通过红十字会的账目,援助了灾区学校重建图书馆50万美元。
但也有人认为,残秋雨赶赴灾区的行为是对新书的炒作。 未经红十字会认定的捐赠是诈骗。 即使相关人员接受了捐款,他也怀疑残秋雨是否有捐款,并表示会开收据证明捐款行为。
这件事惊动了全城,残秋雨的形象一落千丈。 在网上被称为“眼泪达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都江堰教育局选定3所捐赠图书馆的学校落成,再加上王蒙,余光中用“秋雨图书馆”一词,“诈骗捐赠”的风波终于平息。
面对网络抹黑和质疑,残秋雨没有选择与人讨论。 因为他知道,事实胜于雄辩,真正成熟有力的人,能包容和接受不同的声音。
在这里说题外话。 两年前,我为了工作和同事吵架,错误在对方,我据理力争。 因为我想让每个人都知道我是对的,也想让每个人都站在我这边一起谴责对方。
虽然引起了很大的骚动,但我的总监在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这样对我说。 “即使对方错了,你也不应该和人争,要让别人熟悉。 你很幼稚。 请马上回到办公室,好好反省自己。 ”我心里很憋屈,想着是他抱着对方的肩膀让我回去的,为此我愤怒了很久,一时冲动就想辞职。
我偶然读到一句话。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再急于与人争自己的意见,渐渐地,我发现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海洋里。”
对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什么样的人讨论是非。 “夏虫不会说冰,井蛙不会说海”。 从没见过冬天的虫子,怎么能知道冬天的景色? 没有从井底出来的青蛙也不知道大海的面积。
受到认知边界的影响响,争辩得再多,也只是徒劳,不如淡然处之。
面对流言蜚语,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会,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时间会是最好的证明。不争不辩,才是最有力的回击。
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有说的那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
3.
是光,也是尘
深陷舆论的漩涡,余秋雨选择退隐,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学术。
曾经的他光芒万丈,显得遥不可及,谣言与诽谤让余秋雨更加真实的活在读者心中,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
2019年,他在喜马拉雅开启付费学期课程《中国文化课》,收听人次达700余万人,而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将课程汇编出版。
2021年,他带着《老子通释》重磅回归,再次惊艳了世人。余秋雨说:中国人如果失去了对老子的记忆,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级笑话。但很多人都觉得读不懂老子,为了降低阅读难度,他用多年来的文学沉淀,用精炼的语言,阐释《道德经》的内在逻辑。
《老子》中有一段很精辟的处世哲学: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余秋雨是这样解释的:
“尽量少说话,少交往,收起锐利的锋芒,尽量解除自己与别人的纠纷,让自己与光相容,混同尘世。这与“韬光养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世上最好的茶,最好的酒,一定不是长期在太阳底下暴晒的,而是要经过阴暗时期自我发酵。
我们一定不要清高,不要觉得自己傲世独立。我们是光,也是尘,把自己的高贵与普通紧紧联系在一起。”
活在这个世上,于自身而言,我们都是骄傲的;于世界而言,我们都是一个普通人。
但有很多人,总自认为高人一等,喜欢教人说话做事,殊不知,这样才最无知。
戒掉“好为人师”的习惯,光而不耀,与光同尘,才是一种大智慧。
作者:两杯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