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的名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它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样也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环节之一,历代以来长江天险是各路势力的必争之地,那么作为“蜀道三千,狭路一线”的长江三峡,是如何为兵家所利用,以此谋得政治利益呢?
一、险峻的长江三峡
1、“蜀道三千,峡路一线”
长江三峡的险峻,自古以来多有记录,比较著名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他在《三峡》中所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内的山遮天蔽日,一入此地就不分昼夜,又因为有无数的大山阻隔,使得这里除了“长江一水”可以通行外,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而长江的水流湍急以及江面狭窄,对于古代交通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想要行船是十分困难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山高水险的地方,却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交通地段。
“蜀道三千,狭路一线”说明了长江天险的地理特点,而这蜀道又是“难于上青天”的,由重庆向东出发,经过三峡就可以进入湖北。著名的瞿塘关就在此处,只要派遣小小的兵力就可凭借天险阻挡大军,可以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这也就是为何历来兵家都要争夺此地。
地势上的优势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而长江三峡又是处于东、西、北三方势力的交汇处,北方可以由关中入川,还能顺势直下江陵城,由此可见三峡的战略意义非凡,谁得到了这片区域,就决定着周边战略城市的归属。长江三峡,正是兵家所说的“易守难攻”之地,所以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各大势力为争夺这一有利地区,自然是打得你死我活。
2、军事战术再强也要依靠险峻的地势
自古以来的战争,除非是敌我人数碾压之势,不然很少是强硬攻城的,从历代战争来看,打仗基本上打得就是消耗战,拼的是后勤储备力量,一旦战线拉长,那么后方的支持援助则是胜利的关键。
因此,战场指挥官的军事战术尤为重要,如何守备、何时进攻都可以让战场局势改变,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指挥者都能够下达正确的命令,如若在遇上军纪不良,军令的执行更是一个问题。虽然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人,同时也需要天时与地利的配合,才能在战争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长江三峡就是这么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地理位置,从自然条件上讲,长江三峡不同于其他的单一地理,它是蜀道与长江的结合,既有蜀道的艰难险阻,又有着长江水流的湍急,所以即便是敌军解决了山地问题,也难挡流水之势。两者地势相辅相成,给敌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故此长江三峡的天险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所以,即便你打仗再厉害,军队执行军令再严格,没有天时和地利的配合,仅凭人和是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二、兵家是如何利用长江三峡
1、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三峡的争夺之战,在三国时期最为明显,三国的利益争夺点都主要是在西南方地区,当时的吴蜀都还没办法与北方强大的曹魏抗衡,因此在赤壁之战前后,都是孙权与刘备联合,一致抗曹。
到了赤壁之战过后,荆州被一分为三,曹操占据了汉水以及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刘备持有荆州的西南部,孙权则是据有荆州东南部。在三者里头,孙吴是在江南地区起家,以长江天险为立国根本,因此对于荆州的需求最为重要,直至公元219年,吴国将领吕蒙“白衣渡江”,从关羽手中夺走了蜀汉的荆州。从此,孙吴占据了长江三峡的绝对优势,并且将长江三峡的东口夷陵打造成防御重地。
失去关羽和荆州的蜀汉,无疑是门户大开,刘备为替兄弟报仇,亲率大兵攻打东吴以此夺回荆州,双方爆发了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从陈寿的《三国志》所描绘的“打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来看,蜀国前来攻打的兵力可能接近十万,结合蜀国亡国的兵力十万人,这次战争可以说的上是倾国之力讨伐吴国,也使得蜀国的灭亡更进一步。
在失去了荆州之后,蜀汉只能固守两川之地,更不要说光复汉室了,国家能不能存活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攻打吴国夺取荆州,也不只是一气之下的行为,它的战略地位不凡,关系到国家命运,所以刘备才会孤注一掷。
夷陵之战打了接近一年之久,最终宣告了蜀国的惨败,不过好在蜀国守住了白帝城,也就是瞿塘关峡口,蜀汉在往后只能在白帝城布置重兵来抵抗魏国的进攻,不过国家局势的逐渐明朗也昭示着蜀国的气数已尽。
即使蜀国国都被破,困守在白帝城的蜀军还面临着吴国的围攻,在没有救援补给的情况下还能坚守半年之久,最终迫使吴军退兵,这就体现了三峡的险境之势是白帝城不破的原因之一。
回到东吴来,在蜀国灭亡后,吴国继续屯兵夷陵,直到公元272年夷陵镇守将步阐率领部将投降晋朝,吴国名将陆抗主张不顾一切代价也要夺回夷陵。
作为军事家的陆抗非常明白夷陵的重要性,还向吴主孙皓谏言要死守此地,这个地方事关国家存亡问题,可惜孙皓并没有接受陆抗的建议,导致了吴国西线防守遭到严重削弱,也给西晋扫平吴国埋下了祸根。
三国时代对于三峡的争夺,可见它的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天险的存在,这里自古以来也多以军事防御为主。即便是在一千年后的宋朝,宋朝凭借在长江天险设置的防御工事,延缓了蒙古铁骑的进攻,南宋才得以存续了数十年。
2、三峡为抗战出一份力
长江三峡的“防御属性”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抗战时期长江三峡也成为了国民政府的最后一道防线。湖北宜昌是阻击日军进攻内陆的一大防线,它关系着重庆的安全,日本侵略者对此深知,所以大举进攻宜昌,最终宜昌城在1940年6月中旬沦陷。
可是日军没想到的是,他们虽然攻占了宜昌,但是城外西部的地带重镇仍在中国军队的手中,这无形之中就对宜昌的日军形成了半包夹的局势,也因此对宜昌实施了反攻的策略。为了防止日军西进,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以长江三峡为主的防御策略,让日军在这里寸步难行。
自从日军占领宜昌以来,由于长江和汉江的游击部队不停地骚扰侵略者,使得武汉、宜昌的长江航道从未通航,敌军运输物资受阻,日军迫于形式压力只能急于进军,最终发动鄂西会战。鄂西会战持续了一个多月,战线之长延绵千里,战况规模宏大,会战的战略重点则是宜昌以西的石牌要塞。
日军想要占领石牌,进而直逼重庆,这就让这个原本不知名的地方成为保护重地,也正是石牌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鄂西会战的大捷。长江三峡的自然天险在整个侵略者来犯时,成功有效地阻止了敌人,保护了大西南地区免受日军的蹂躏。
不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穷途末路的国民党企图利用长江天险来挽回灭亡的命运,国民党的阴谋不可能得逞,解放军战士早已渡过了长江,解放了宜昌城。不死心的老蒋还做着他的春秋大梦,还想用胡宗南的二十万大军与宋希濂等部队组成防线,来抵挡解放军入川,可是他殊不知解放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
鉴于重庆的易守难攻,还要防止敌人向南部逃跑,解放军决定以陕南作为佯攻迷惑敌人,从而让第二野战军从贵州进军四川,出其不意合围敌人。
为了让敌人相信我军是从北部入川,第二野战军的指挥机关故意向郑州前进,刘伯承司令员一直公开强调进军四川,敌人终于上当,认为解放军将要从北部入川。而这时候,第二野战军从湖北南下先行,一路上解放了贵州等地,也由此顺着乌江通道向北进攻,迅速占领了宜宾,拿下了重庆周围的战略据点。
终于在1949年11月30日,向着重庆进发的人民解放军在占领长江南岸之江津、顺江场、鱼洞镇、南温泉、木洞镇后,乘胜由上列各地强渡长江,并在下午解放重庆。
在人民解放军进军重庆的途中,长江三峡的天险貌似没有起到什么阻碍作用,这就要归功于我们人民解放军长期的游击作战经验,另一方面则在于解放军高明的战略谋划,还有这也是顺应民心、正义的战争,为了新中国成立为战,战争的胜败在于“德”而不是“险”。
如今战火时代已过,长江三峡工程俨然发展成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保护地点,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所以长江三峡不仅仅是一处美妙的自然景观,还是一处历经战火的血性山河。
三、总结
长江三峡的天险决定了它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事家,也要勘探地形来决定军事对策,如何利用地形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无论在中国军事战争还是世界军事战争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