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旅游城市遭遇疫情突袭,不少游客被迫滞留。就在全民关注当地疫情处置的时候,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对滞留游客的指责与攻击十分刺耳,“有钱烧的”“没事找事”,听着让人很不舒服。
游客有错吗?出门旅行本就是个人权利,且在各地防疫措施愈发规范透明的情况下,只要每一步都遵守了相关要求,就绝谈不上为当地“添乱”。另一方面,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旅游业复苏是一项重要工作。旅游城市都盼着游客到来,面对疫情反复,大家也在全力做好服务、守住城市口碑。毫无基本理性,亦不设身处地,各路“键盘侠”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随意对他人冷嘲热讽,实在荒诞可笑。
疫情风险随时随地可能存在,随机性、难预测性本身就是病毒传播的基本特点,每座城市、每个人都可能受到波及。所有牵涉其中的无辜受害者,最需要的就是关心与理解。令人遗憾的是,每逢疫情起伏,舆论场总会有怪论出现。无端的窥私评判、恶毒言辞,乃至网络暴力,既侵犯了当事人本身,也带偏了真正的舆论关注点,更会抬高配合防疫工作的心理门槛,反过来拖累抗疫大局。
眼下,疫情仍是影响经济社会秩序的最大变量,大家都面临同样的不确定风险。如果疫情不期而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舆论氛围?在笔者看来,同理心和建设性是不可或缺的发言准则。比如,尊重他人、不问人私、不论人短,对于感染者和受此波及的人们多些鼓励与安抚;关注相关部门积极的防疫工作,多提些建设性意见,能帮忙的多搭把手。总之,不逞口舌之利,不以偏概全、挑刺拱火,这是网络围观的基本操守,又何尝不是一个现代人该有的文明素养?
面对疫情,我们共同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病毒。战胜病毒,依靠科学,也离不开人心。就从将心比心、守望相助开始,形成促进团结、强调包容的“舆论合力”,这也为抗疫大局助力。
(原标题:将心比心是“吃瓜”群众的基本操守)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雨馨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