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吐新绿 旧貌披靓装——聚焦太原生态环境变迁之山体修复
生态环境修复后的慕云山。 贾鹏 摄
垃圾场、深坑和断崖难觅踪迹,满目青翠欲滴的山峦尽收眼底,而今的慕云山,让人很难与之前的“视觉疮疤”联系起来。
“原先这里是采石场,炸山取石的隆隆声,震得鸟儿都飞走了。而今,矿关了,山绿了,鸟儿回来了,还不时能见到野鸡、野兔的踪影。”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村民李满全感慨地说。
从曾经的千疮百孔,到现在成为太原新的生态屏障,慕云山“蝶变”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资源之殇
慕云山是典型的石灰岩山体,石料优良。这里,一度成为我市北部最大的石料厂。因为长时间、大规模的石料开采,慕云山成为我市受损山体中修复难度大、涉及面积广的一座“重症山”。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尖草坪区柏板乡的慕云山地区经过几十年的石料开采,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要求加快开展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
尖草坪区委、区政府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依照规划先啃下难治理的“硬骨头”——移除供电设备,妥善遣散采石场从业人员。在两个多月内,累计清理14家采石及石料加工企业,拆除厂房14750平方米,清运废旧设备5000余吨,清理机械215台。
山体破坏,也带来扬尘污染问题。“下雨的时候,衣服上都是白点子。”镇城村村民樊廷说。
时不我待
与时间赛跑,用速度说话。2019年,作为我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之一,慕云山集中开展了生态修复治理。
对已关闭的5个石料厂进行边坡防治,成为治理的难点。近乎垂直的峭壁,必须先清理高陡边坡上的飞石——“蜘蛛人”攀崖走壁,将一块块松动的岩石清理干净。
清理完飞石,工人们需要将接近90度的立面削减至60度以下,以便为绿化提供空间。从上到下铺设一层钢制的防护网,之后再铺设一层尼龙塑料网,然后进行喷坡绿化。“挂好的尼龙塑料网可以固定土壤,喷上去的土也不仅仅是土,还会有植物种子、有机质、纤维素,非常有利于植物迅速生长。喷坡厚度要达到7厘米以上,这也为种子的成活创造了好的条件。”施工方河北地矿建设工程集团公司一技术人员介绍。受损山体坡度陡、岩面光滑,新覆盖的土层容易被雨水冲走,恢复植被的难度非常大。建设施工方采用黏结力极强的土壤,牢固地吸附于坡面,能抵抗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从而起到更好的复绿效果。
采石形成的矿坑,最多时有四五十处,有的深达四五十米,只能选择难度和繁复度最大的拉土回填方式,进行填埋、绿化。据了解,最后一个占地面积100亩、深50米的矿坑,需要100多辆渣土车一天5个来回,一同作业一个多月才能填平。
青翠归来
慕云山间奔驰的一辆辆大车,不是在拉石头,而是在拉土填矿坑;喜笑颜开的村民,不是在挥锤砸山,而是举锹培土造林……通过生态治理,慕云山新增绿化面积99万平方米。从高空俯瞰,曾经矿坑遍布、采石和石料加工企业集聚的慕云山,一派丘陵蜿蜒、郁郁葱葱的景象。
金丝槐、榆叶梅、五角枫、金叶复叶槭、红瑞木、日本晚樱等彩化树种扎根这里,慕云山变得五彩斑斓。“这么多树种,我一眼就认得出来。”年过六旬的镇城村村民张春生,年轻时每天在山上砸石头,而今成为一名护林员。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绿色成为希望的田野和山川,成为百姓养眼舒心的颜色。“现在去山里安全多了,心里感觉很踏实。”望着完成生态修复的慕云山,附近村民逢人就夸,这项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出行安全,做得好。
蓝天白云下,慕云山阶梯式山坡上,一抹抹新绿充满生机。随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太原北部新城崛起,慕云山地区在扛起全市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重大责任的同时,生态旅游前景可期。相信不远的将来,慕云山必成为太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亮丽窗口!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