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变化,岁月如梭变迁。穷困、贫苦,湮没在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从摆脱贫困到实现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推动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临县人民迈出铿锵步伐,在新时代写下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全心全意惠民生
仲夏时节,湫水河畔风光正好,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条条街道宽阔通畅,座座公园绿意盎然,处处奔涌着振兴发展的新活力。
湫河公园内绿树葱茏、繁花锦簇,三五成群散步的人们、练习滑旱冰的小朋友们以及坐在长椅上聊天的老人们都为河道沿岸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景。
家住南关的刘乃奎经常会带上孙子到公园去:“我孙子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跟我一起来公园,在这里他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看喷泉、捉迷藏,我就和老朋友们坐着打会牌,我们爷孙俩都玩得非常尽情。”
县城生活提质,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是吸引人们留下来干事创业的重要原因。临县深谙此道,瞄准民生问题持续发力,县城功能日趋完善。
就业、就学、就医,民生问题无小事。该县建成临县一中附属崇文学校、特教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教育设施,并推行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全县城乡医疗机构实行集团化运营,临县新人民医院、新中医院投用,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6.3%。累计培训吕梁山护工等6万余人,打造电商园区4个,电商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
2021年,临县实施了麻峪桥拓宽改造、凤翔苑道路拓宽改造、太和路严管一条街整治、太佳高速连接线绿化亮化、城区自来水双回路改造、城北农贸市场等一批项目,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发展。
全情投入优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县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提出“造一片林、改善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建立生态扶贫持续稳定带贫减贫机制,统筹推进生态造林绿化彩化财化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城镇绿化一体推进,林下种养、碳汇交易等林业复合经济全面发展。共组建起造林专业合作社291个,入社成员1.3万人,投入23亿元造林103万亩。
为改善人居环境,县城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项目、污水处理厂扩容建设,开展了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养殖粪污等八方面水环境专项整治,连续实施三期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湫水河碛口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同时,临县大力推进污染防控,强力推进“治污、控煤、管车、降尘”,禁煤区“双清零”基本完成,积极推动“煤改气”“煤改电”,努力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截至2021年底,6个小区实施新能源集中供热锅炉低氮改造,涉及“煤改气”1000户、“煤改电”1175户,发放“环保炉具”8600台,供应“清洁煤”8.58万吨,空气优良率达到73.6%。
如今,站在东山公园向下俯瞰,漫天沙尘不再,沟沟峁峁青绿的底色中,烂漫着山花,摇曳着果实。
全力以赴兴产业
发展县域经济,产业是关键。
临县坚持转型引领、项目赋能,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能源革命,严格落实“双控”措施,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均衡,新兴产业占比稳步提高:智能化矿井建设全面启动,吕临能化庞庞塔煤矿建成全国首个“5G矿井”,晋煤太钢、锦源煤矿等项目加快推进,三交、临兴西、三交北区块煤层气开发项目全面增储上产。2021年,全县原煤产量1493.6万吨,洗精煤产量659.6万吨,天然气产量11.4亿立方米。
作为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县,临县持续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的“特”“优”上下功夫,打造了“临县红枣”等公共品牌,培育了枣花蜜、枣芽茶、枣木香菇、枣园经济等一批红枣产业新业态,枣木香菇、枣芽茶深受日本、韩国等地的消费者喜爱,大量订单漂洋过海而至。
在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发展的同时,临县的文旅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县段建成通车,碛口、义居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碛口“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并推出大型旅游实景剧《如梦碛口》,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临县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服务行业提质提效,临县驶入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快车道”。
雄关漫道,必当凯歌而上;风正潮涌,更需破浪前行。临县将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记者 刘华)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