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丫头,这是哪儿?”
“塔里木河干流的源头。”
“长这样?多放几遍让我再看看。”
8月3日,在曾经的塔里木河渡口,73岁的麦麦提·麦合木提顶着烈日,拿着记者的手机,一遍遍地看着记者拍摄的塔河源航拍视频,不时的还会跟着配乐哼起来。
8月3日,麦麦提·麦合木提和儿子在哈德墩镇奥普坎村的老渡口前。王琦铭摄
在沙雅县哈德墩镇奥普坎村当了30年摆渡人的麦麦提,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用这样一个角度欣赏塔里木河。
在沙雅县,哈德墩镇是离县城最远的乡镇,距离70多公里,而塔里木河将塔里木乡和哈德敦镇隔开。虽然河两岸相隔只有300多米,但在2019年之前这里没有桥、没有船,这区区300米挡住了两岸的过往。村民要过河,唯有绕道而行,一绕就是100多公里。
1988年,身为木匠的麦麦提偶然来到了这个村子,看到村民出行不便、生活窘迫,他心中很难过。“我给自己做了一个木船,又免费给村民做了40多个,方便他们渡河。可木船使用寿命不长,用上六七年就用不成了。”麦麦提扶了扶头上的花帽说。
自此,他从一个木匠变成一个船夫,成了塔里木河上摆渡人,也在渡口安了家。
1995年,到了木船该更换的时间,麦麦提看着村民依旧没有能力购买新船,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把媳妇在县城的布料店转让掉,再借点钱,凑个十几万,造了一艘铁船。
从只能渡人和少量货物的木船,到可以渡摩托车、毛驴车等相对较大物件的铁船,村民的出行变得便捷起来。
“那时候,很多村民给不起钱,我就和他们约定,给我一只山羊羔,一年中任何时候渡任何东西都不收钱。”麦麦提说。
那时候他就搞上了会员制。
每年到了夏季汛期,小铁船行驶在塔里木河上犹如一片枯叶随波浮沉。为了行驶更安全,2012年,麦麦提决定建造更大的一艘摆渡船。“为了做这个大船,我们用了整整80吨铁。新船总共花了60万元。”麦麦提说。
这艘摆渡船的建造,加上配套机械设施,花去了他家全部积蓄。“我家的钱都是塔里木河给的,当然还要用在河上。”麦麦提说,他定的标准很清楚:摩托车5块钱,小车30块钱,拖拉机空车30块钱,重车七八十块钱,人过河则是免费的。
哈德墩大桥横跨塔里木河,将沙雅县塔里木乡和哈德敦镇连接在了一起,桥下不远处就是在哈德墩镇奥普坎村的塔里木河渡口。加木布拉提·马那尔别克摄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到2019年,建设了3年的沙雅县哈德墩大桥正式通车,自此,麦麦提也“下岗了”。
“伤心吗?”
“有什么伤心的,老百姓更方便了,我高兴还来不及。”
看着一片寂静的老渡口,再望望远处大桥上飞驰而过的车辆,麦麦提脸上的皱纹都舒展了。
结束了摆渡生活,麦麦提并没有闲着。“知道要修桥了,我就让儿子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在古勒巴格镇流转了6000亩地种棉花和小麦。”麦麦提说。
这几年,在这一家人的努力下,他们成立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6000亩地,养1000头(只)牛羊,拥有24台农机具。
“去年收入多少?”
“不知道,大儿子管钱。”
“其他儿子呢?”
“二儿子管农机,三儿子管地,四儿子当助理。”
“那您呢?”
“我管他们。”
8月3日,麦麦提·麦合木提在老渡口张开双臂舞动着。王琦铭摄
采访结束,麦麦提让记者放首维吾尔语歌曲,他想在老渡口舞上一曲。
歌声响起,老人张开双臂,在当头烈日下尽情舞动着,丝毫看不出已过古稀之年。
“我爸常说,修桥的人长寿,摆渡的人积德,我想我是沾了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