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乌蒙,启航黔西;乌江飞瀑,穿越黔西。走进贵州省黔西市,山光水色绚烂、历史文化深厚、民族风情多彩,作为“黔中腹地、省府咽喉”,这里不仅宜居,而且宜游。2021年,“十四五”规划让千百年来以煤炭产业为当地经济支柱的黔西重新审视自身禀赋,打开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大门。
通过对旅游相关业态的发展机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科学规划和优化提升,黔西市实现了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名片,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黔西的秀美风光。 人民网 李丽萍摄
科学规划,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黔西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158处旅游资源点,其中54处达到三级以上,然而,这里的旅游产业却总是处于不优不强的境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核心景点打造能力不足、景区运营存在短板,是我们旅游产业长期存在的问题。”黔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司勇说。
2021年,黔西市出台“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大力构建现代服务新体系,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取得新进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自此成为黔西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为此,黔西市文旅局探索出三条路径,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把珍珠串成项链,营造大旅游环境,这是黔西市的第一个举措。黔西市不只拥有双5A核心景区和9个A级景区,周围遍布成千上百的大小景点。“我们要从大景区的开发转向小景点的提质打造上,让小景区与整体的大旅游环境形成补充与配套。”司勇说。通过大景区与小景点的结合,使黔西旅游线路上游玩站点接续不断,进而激活整体旅游环境,实现联动发展的目的。
手工制作黔西特色美食——黄粑。 人民网 李丽萍摄
“以前游客来旅游都只是吃个饭、拍个照就走了,‘回头率’很低。”司勇说。对此,黔西市拟将原本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一方面打造集康养、旅居、避暑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形态,另一方面向轻旅游、微度假方向发力,让儿童、青年、老年等各年龄阶段,亲子、情侣、闺蜜等各群体组合,每次到黔西都有合适的旅游套餐、感受不同的旅游玩法,使黔西游成为游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只在节假日,而在平日周末也能前来游玩,打破一次性消费的桎梏。
作为毕节旅游的第一站,黔西市致力于实现旅游目的地向游客集散地的转型发展。通过升级打造旅游景点、培育经营主体、提升旅游服务能力,黔西市努力让游客在这里吃到最好的美食、住上最好的民宿、观看最好的文艺演出、买到最优的旅游商品。“要让游客们白天到毕节市各景点游玩后,晚上仍然选择回到黔西,享受黔西的夜经济,把旅游消费留在黔西。”司勇笑言。
步步落实,实现旅游产业增收致富
畅通加宽旅游线路公路、投资帮扶旅游相关产业、改造还原民居民宿环境……旅游业态的升级提质更应是由内而外的,黔西市不仅改善了旅游外部环境,还不断挖掘当地旅游文化,用文化为旅游产业铸魂、塑形。
今年8月,黔西市举办“好生活在水西”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和宣传当地文旅资源,并邀请省内外各大企业到黔西观光考察、投资兴业。“我第一次到黔西,感受了这里的风光、美食和历史之后,对来这里投资文旅产业的意愿更强烈了。”广州市正佳慈善基金会副理事兼执行秘书长林梅宝说。
水西文化论坛现场。 人民网 李丽萍摄
通过“好生活在水西”系列活动,黔西市以文化造势吸引外部流量,展现当地悠久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具有烟火气的生活,让各类经营、消费主体认识水西文化,再逐渐从接纳变为喜欢,最后用文化的力量反哺旅游产业实现长续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广州、成都等地的企业相继在黔西市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旅游产业,夜游经济、农旅康养等模式逐渐成型,观光电梯、温泉度假、山地运动等项目加速落地,黔西市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朝着全域旅游的方向不断迈进。
位列中国十大喀斯特美丽湖泊首位的乌江源三大连湖、享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新仁乡化屋村、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的洪水镇柳岸水乡……如今在黔西市,旅游业已逐渐从新兴产业转变为优势产业。
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提升、游客消费体验提升,最终要落到当地群众收入的提升上。据司勇介绍,在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化屋村,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突破3万,较2020年以前增长两倍,其中80%左右的收入由旅游产业带动,实现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
怀抱绿水青山,背走金山银山。凭借秀美风光、深厚文化,黔西市持续内外发力,精准设计发展路径、步步落实发展计划,让当地旅游产业的潜力得到开发、空间不断拓展,不仅打造出当地的“新名片”,更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