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泰安城西的千年古村鱼池,心中升腾的是一种凄美的沧桑之感。弯曲婉转的古街巷,斑驳脱落的古石墙无不浸润着历史的厚重与落寞。
鱼池古村始建于何时早已成谜,仅其有详细记载的历史就早已超越千年。据鱼池村玄姓族谱记载,该村中菩萨庙(群众俗称“唐庙”或“塔庙”)的东墙上存有“故镇国上”的石刻方碑,村中至今传有“先有唐庙后有故镇”之说,鱼池村自隋唐时就称为故镇。
由故镇改为鱼池,当地有多种传说,一说与陶朱公范蠡有关,一说与五代的王彦章有关,村民称还有一种古村池塘多,上泰山进乡人多在此将鱼放生之说。不论何种传言,鱼池古村的悠久历史自不必质疑。
曾经的鱼池古村因大量到泰山进香的外地人经过而繁华鼎盛,古村东西长约三里,整条街呈“非”字形,街道南侧有三座戏楼,差不多等距离排列,坐南朝北;而北侧与南面戏楼相对应的建有三座庙宇:自向西依次为泰山碧霞元君庙(俗称老奶奶庙)、关王(帝)庙、三宫庙。
不必说昔日的繁华、衰败和寥落,与古村共生相融的关王庙是鱼池古村最好的注解和见证。
位于鱼池村古街中间的关王庙遗址上,最南面高高耸立的是伟人像,如今已经不太清晰,后面的关王庙大殿及前厦均已坍塌,昔日的大殿仅余东西两面山墙,地上是散落的残砖断瓦和早已朽烂的房梁木柱。曾经的琉璃瓦碎片见证着曾经的庄严恢宏。
在全国林林总总的关王(帝)庙中,鱼池的关王庙或许并无过多的特别之处,但是,能够完整保存如此之多的历代碑刻,就显得有点弥足珍贵了。目前看到的明清至民国的碑刻就有十三通。
前厦与大殿中间的西墙内镶嵌有《重修关王庙碑记》碑,有“大明成化丁未(1487)素商垂脱之秋长庚伴月之日立石”字样。该碑由肥城县乡贡进士撰文、生员周旋篆额、张勋书丹。碑文称鱼池保有神祠名曰义勇武安王祠,因历年旷久,庙宇荒凉神像败坏,善士刘郁兴等人募诸善众使庙宇焕然一新、金碧灿烂、神像辉煌。
《重修关王庙碑记》碑正东的东墙内则是落款为万历十五年(1587)□季夏的《重修关公庙碑》,由邑庠生郑兰撰文、庠生刘科篆额的碑文称,关王庙自成化丁卯岁里人刘君修建后,因年久庙貌圯坏,继而正德二年刘铎辈复重修,延今七十年余栋宇腐矣,像貌缺失,里人张君镌辈命工施造不逾月而告成。
原前厦西墙最北边,亦有一通立于明正德二年(1507)的石碑,因为紧紧露出立碑日期和少许人名,详细内容无从得知。但依万历十五年《重修关公庙碑》碑文记载,该正德二年应为《重修关王庙碑》。
关王庙原前厦东西墙内亦各镶嵌有三四通清代碑刻,分别为重修关王庙碑和香社碑。西墙上自南至北为大清嘉庆、康熙年间及没有年款的题名碑。东墙上则依次为光绪年间的《重修碑记》、碑额为《甘霖共被》碑、《重修戏楼》碑。大殿与前厦间另有一通中华甲寅(1914年)葭月(农历十一月)的《万古流芳》碑,由廪贡生史心亭敬撰、受业陈锡环敬书的碑文内容记载了关王庙大殿前亭、山门戏楼重修事宜。
关王庙由兴至衰,见证了鱼池古村的岁月变迁,见证了曾经的繁华与落寞,如今的鱼池古街上,那一座座墙面凋敝的老宅显得苍凉而幽静,一片片精雕的石刻、墙砖、瓦当,彰显着那年主人的奢华富足。时光远去,老宅终没躲过衰败的颓势,风雨剥蚀中一点一点褪去当日的荣光,一任杂草丛生,院落荒芜,惟留凄美、无奈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