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位于陕西省秦岭境内的终南山,一直都是修行者的洞天福地。相传西周时期,姜子牙就在终南山隐居到八十岁出山,仙家钟离权、吕洞宾以及道家王重阳都曾隐居终南山。
现代生活中,隐居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因城市化的进程而消弭,最近这些年,终南山上的隐士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多,他们之中有佛教道教的信奉者,有年迈的老者,还有不少年轻人……
曾经寻隐者不遇,如今满山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在万人上山的背后是逃避工作,每逢冬天,一场雪就原形毕露。
终南山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西起宝鸡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主峰太白海拔3771.2米,巍峨雄伟。在不了解终南山的人心中,总以为这是一片远离尘世的仙家福地。
而实际上,在西安市区,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就能清晰地望见远处重峦叠嶂的终南山。终南山,其实并不遥远。
天下之大,人们为何都要选择去终南山隐居呢?首先是终南山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它是佛道两教圣山。是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的发源地,山上的莲花洞是印光法师的修行地。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骑青牛而出关,归隐终南山。
因此,不管是和尚、尼姑、道士或信仰佛教道教的普通人,只要有隐居意愿,都会首选终南山。
其次,终南山的环境很适合隐居。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宜人,山顶终年积雪和半山上的雾气相依相伴,更增添了仙气袅绕之感。王维就有诗云: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除自然环境外,终南山的人文环境,对隐居者来说也更为宽容。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居文化,所以隐居者在这里生活,可以不避讳他人眼光,随处寻一地搭一棚,就能全心清修。
再者,终南山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历史中有大量名人都曾隐居于此,孙思邈、张良、钟馗、王维等等……这给终南山又增加了一层名人效应,让不少人心向往之。
只要有机会,都愿意去终南山一探究竟,在终南山,置身于前人生活的环境,寻访前人踪迹,会带给隐居者一种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一代代的隐士传统,造就了今天的终南山。而尘世中人也总是好奇,在终南山的隐士们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其实俗世间的人有各色各样,隐士们也是各有各的生活。
他们之中有固守一处,不愿离开的修道之人,比如被人称为“终南山第一隐士”的侯大师。他20多岁就到了终南山,如今已独自生活30多年,是有名的道学大师。平日的生活就是读《道德经》、下山打水、冥想打坐,也会学习辨认草药,给自己治些小病。这样的生活平淡间自有一番清贵。
也有虽居于山野,却胸怀天下之人。台湾作家张剑锋就曾记载了他在终南山遇见的一位隐士。他有着满屋的藏书,披散长发。虽在深山,却精通各种电器。
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平时还会亲手制作各种精美的家具。主要研究的是天文,并将研究成果和道教、佛教的理论作对比,还想把研究成果翻译为英文,分享给世人。
终南山并非桃花源桃花流水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生活清苦,却总让人神往。古时,终南山的隐士受人尊敬,隐士都是怀有大才的高人,在山上自给自足,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而现代社会,隐士生活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只要隐居于此,就再也不需要考虑学业、工作、家庭、经济等等生活中的难题。
因此,有大量的人涌入了山中,奔向他们梦想中的桃花源。更有人抓住商机,在山上开办隐士学堂,吸引那些想做隐士又没有经验的人。
只是,隐居的日子哪有想象中容易。想要逃避现实的人们,来到此地,基本的衣食住行都要自食其力。隐士们需要自己搭建房屋,或寻一山洞住下,为了能够果腹,他们需要自己开荒种地,自己下山挑水,水电煤气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
对于一个没有经过锻炼又没有坚定信心的人,在这里呆不了几天就会离开。
每年都有许多病人来到终南山,原以为在山中的调养能治好疾病。而山上的恶劣条件,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病情。还有许多失业之人,把终南山当做了避难所,自以为能在山上躲避就压压力,却连基本温饱都无法满足,最终耐不住苦寂,早早下山。
更有一些年轻人,刚刚毕业或提前肄业,来到了终南山,打着隐士的名号,饿了就摘些野果,或在别的隐士那里混些口粮度日。而所谓的隐士学堂,更是开了一波又关了一波,每年更换。唯一不变的是高昂的学费或住宿费。
一到冬季,山上白雪皑皑,没有了野果,清泉,一旦大雪封山,条件更为恶劣。山中许多人就如没有南迁的候鸟,没有生活能力,无法在山上过冬,一路仓皇出山。
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隐士,若一定要给他们安一个名号,恐怕只能称为“懒士”,因为懒得生活,所以才会选择去终南山,离群居所。
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大火,也有不少人打起了终南山的主意。
不少人会去终南山呆一段时间,带上提前准备好的道袍或汉服,拍摄仙风道骨的视频,任务完成,则立即下山,向人们宣称自己是终南山隐士。以此吸睛,博人眼球。“终南山隐士”成为了他们的身份标签,用来敛财的工具。
终南山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心一师傅也在一次采访中也谈到对终南山隐士生活的忧虑,他担心如今商业热炒的“隐士”继续发展下去,终南山成为了旅游胜地,那真正的隐士也将消失匿迹。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上山,也会对山林环境造成人为污染。实际上,现代社会早已不具备隐士的产生条件。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对信息化的生活避无可避。心在尘世,人在深山又有何用,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隐居深山,不如结庐人境终南山的隐士越来越多了,而传统的隐士生活却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这些年来,又多了不少寻隐者。山上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隐士不愿被打扰,只能再往山的深处迁移。
究竟现代“隐士”和真正的隐士有什么区别呢?
其一,心态不同。
大多数隐士并不消极,他们会在山野高声唱歌,享受着田园生活,即使一天只吃一顿饭,生活一样有滋有味。
而如今的许多上山者,大多都是对生活灰心的悲观者,他们到终南山只是为了逃避外界责任,山中的清苦生活,根本无法缓解他们的心情。
其二,隐居初衷不同。
真正的隐士多是为寻找心灵真正的寄托,而来到终南山。他们之中或有修道之人,或功成名就,或文人雅士。生活充实,平日里或研读道家、佛家经典,或阅读古籍,或其他感兴趣的学说……每日都有功课要做。
这种隐士,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才能日复一日地不为名利地在山中生活。
而新时代的许多隐士,上山的目的并不纯粹,要么是为了偷懒,要么是为了名利。他们以为的隐居,就是躲在山中,如野人一般生活。又或者借隐士之名,给自己增加曝光度,铺出一条捷径,以此出名挣钱。
这样的人,如遇大雪大雨的恶劣环境,就原形毕露,卷铺盖走人。
虽然,终南山的隐居文化正在慢慢脱离传统的隐居文化,山中的宁静已被打破。但同时也带动了山区一代的经济。有不少村民,如今都是靠给隐士们建房为生,经济条件有所好转。
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由于媒体和寻隐者的介入,让这种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到底这种改变是好是坏,只能交给时间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