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历来为淮邦重镇,历史名城,文物古迹甚多。
海州城是一部厚重的书,是一幅读不完的历史图卷。
时光荏苒,虽然海州古老的城墙、州府、花园......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然而它们承载的历史却永不会被人们忘却。
今天,我们来盘点下海州的那些名宅官邸。
岁月痕迹古蒋宅
在古城海州市桥附近的一条古巷里,深藏着一座古宅,名曰“蒋宅”。
步入古宅,可见为四合院式,前井后园,中轴排门,门当户对,天井碎石铺路,周围砌30余块巨大条石,光滑平整。东西堂屋3间,砖瓦结构、对称金字大梁、屋顶青砖灰瓦,走廊亮脊横穿东西,廊内均饰有木雕彩绘,屋檐下至门中间的木结构上,刻有漂亮的花纹和古文字,古色古香。院内有百龄石榴树一棵,金镶玉竹一片,将古宅衬托得素雅幽静,古老而深沉。蒋宅是目前海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宅。
蒋宅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3年),有近400年历史。蒋家高祖蒋国均系明末台湾水军总领,常州人士,后迁入海州,明朝末为江北文、武双榜举人,官至台湾水军总领,在民族英雄郑成功手下为官。他率领水师抵抗荷兰人入侵台湾,与敌厮杀三月有余后捐躯沙场。其夫人闻讯投江殉夫。明王朝追封蒋国均为正二品———武骑将军。其夫人追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御赐龛盒三盒,主盒内装《御赐勒书》。战后,皇封世袭,因此在古城海州建造蒋宅。
历经沧桑南洋楼
海州城外白虎山西侧老虎嘴下,市第四人民医院院区一隅,坐落着一栋西洋建筑风格的旧小楼,海州当地人把小楼亲切地称为“南洋楼”。
“南洋楼”,民国16年(1927年)由德国人建造,原为东西相对的两幢,为美国两牧师私人别墅,西幢已毁。现存的南洋楼为“东楼”,呈现欧式古典风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整体三层,第二层为储藏室。西侧入口处设有西式门厅,南侧则建有露天阳台;楼内烟道、壁炉、木质楼梯等设施齐全完备;四坡屋顶、尖顶出檐;水泥拉毛外墙,墙脊及窗户外框用石料嵌入作点缀,屋顶有对称的天窗。
“南洋楼”传承了美国19世纪乡间别墅的建筑风格,典雅的外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尽显幽雅与恬静的风格。当年的“西楼”, 位于东楼西侧,与东楼同时建成,坐西朝东,为传教士明乐林的居住别墅,建筑风格及楼内设施与东楼相仿,遥想当年双子小楼相映成趣的画面,甚是美好。
深宅大院谢洋房
谢家洋房位于海州古城中大街65号大院内,是海州境内第一座近代欧式建筑。1993年,被列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城旧有谚:“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爷独占南山头”。与谢家楼齐名的杨家花园已无寸瓦片砖可寻,而位于中大街谢家大院内的洋房却有幸得以保存。
谢家洋房系民国23年(1934年)海州地方士绅谢希愚建造的仿北欧民居建筑风格的私人洋房,该建筑由荷兰人设计,青岛人施工,与连云港火车站办公大楼、钟楼为同期建筑。民国24年(1935年)连云港建港,荷兰承包商的建港办事处曾由南京搬至此楼办公。
后抗战爆发,日寇占领海州城,谢家大院被日军征用。谢氏避居乡间,惶惶不可终日,未及抗战胜利,己命殒他乡。抗战胜利后谢家大院曾作为国军整编44师(川军王泽浚部)的驻地。建国后收归国有,曾作为海州公安分局办公场所。
基督传教福音堂
福音堂位于海州古城南中街东,座北朝南,建于民国9年(1920年),是美国牧师明乐林、戈锐义在海州兴建的耶稣教堂之一。
福音堂既有西方建筑文化元素,也带有浓浓的海州乡土味。
近代连云港的中外交流起源于海州,海州的中外交流则肇始于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在海州的传播起源于1906年,先后有美籍的朱德安夫妇、闻声夫妇、慕庚扬夫妇、顾多马、明乐林夫妇、芮义德医生、戈锐义、贾淑斐女士、宋美珠女士等基督教徒到海州设教堂传教,并开医院办学校,旨在扩大基督教的影响。福音堂连同海州西门外的教堂成了海属地区的中心教堂,后逐渐扩展至周边各地。这些教堂大都由华人教徒传教,美国传教士则不定期的到各教堂辅导、发展教徒。
福音堂在海属地区的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本地区最早的带有钟楼的建筑,也是传统木结构建筑向近代建筑过渡的产物,更是海属地区最早的西方宗教建筑之一,对研究西方宗教在海属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残碑去思忆秋园
秋园位于古镇板浦的南郊,为国民党两淮盐务管理局局长缪秋杰所建。
板浦秋园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经历年扩建,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己初具规模。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院内有山有水,人工天成,浑然一体,山水园林相辅相成,被誉为淮北第一名园。
1937年,缪秋杰调任四川盐运使。缪秋杰离职时,板浦绅商各界感于他对淮北盐政的种种建树,特在秋园内立了一块‘去思碑’。碑高3米,碑帽刻有双凤花饰,大理石碑身,由板浦垣商、举人汪乐安书写‘泽被淮鹾’4个大字,用阴文镌刻。
1938年5月,板浦遭日机轰炸。1939年日军侵占板浦前夕,税警总队撤逃时奉行国民政府的“焦土抗战”政策,将秋园内建筑全部浇上汽油焚毁。
解放后,园址被平整成为“板浦果园”的果木生产区。上个世纪90年代,板浦镇积极发掘文化旅游资源,逐步修复“秋园”各个景点,于秋园原来的入口处重新建起一座仿古风格的大门。“秋园”2字专门请缪秋杰的女婿、曾任国家农牧渔业部部长的何康题写。今日,虽旧景难寻,但园名仍存。
镜花水月汝珍馆
李汝珍纪念馆位于海州板浦镇东大街一处幽静古朴的院落中。199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河北大兴县人(今北京市)。著名的文学家、音韵学家。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秋,随兄李汝璜赴海州板浦任盐课大使。约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娶板浦许氏女为续弦。在板浦著有《李氏音鉴》、《 受子谱》等著作。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完成《镜花缘》并刊刻于世。
李汝珍纪念馆原为板浦名门望族许氏祖居,李汝珍后迁居在此居住。现存的故居是一座两进院落的清代建筑,门厅的门楣上,悬挂着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手笔“李汝珍纪念馆”金字匾额。
院内遍植常青树木。正厅矗立着一尊李汝珍的塑像。故居共有房屋12间,分为起居室、书房、客厅和棋艺室,青砖黛瓦,雕廊飞檐。置身此间,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布衣文学家李汝珍的生活和写作情景。起居室内的雕花木床,古式家具,其陈设都具有清代海州一带的风情。书房墙上挂着当代画家王宏喜所绘“李汝珍著书图”,画中李汝珍凝神构思,栩栩如生。客厅是李汝珍诗文会友之处,对他创作产生影响的许乔林、许桂林经常和他在这里诗文唱和,创作交流。棋艺室与客厅西间和西厢房相通,布置高雅而简朴。正厅后院,有一棵200多年的皂角树,傲骨凌空,阅尽岁月沧桑。北墙上书王羲之体“镜花水月”4个大字,苍劲有力。
1992年,故居被修建为李汝珍纪念馆。陈列室内展出《镜花缘》古今本,以及其他版本。墙壁上悬挂现代名人字画。故居内按清代中产家庭的生活状况布置生活场景,增添了故居的幽深气氛。当你流连其间,静静地看,静静地思索的时候,历史在悄悄地拉近了距离。如今,著书者早已离开尘世不知葬于何处,唯有古朴的宅院和无声的青砖碧瓦,伴随着它的主人,见证了那部如“镜花水月”般的著作从这里诞生……
中正卞赓状元府
卞赓(1850-1906),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
卞赓生于光绪年间,家住海州板浦镇中正街,祖上有些田产,家道小康。卞赓幼年长得虽清秀文雅,但不喜文墨,酷爱耍刀弄棒,曾拜山东武术团王师傅为师。待到弱冠时,仪表伟岸,虎背熊腰。他四方拜师,虚心求教,因而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且因他有一股神力,令人惊奇,纷纷劝他参加科考获取功名,为国效劳。卞赓也有这种意愿,18岁经过州试选拔后,到省城参加癸卯科武举秋闱乡试,一举得中头名武解元。当他考中武举后,又决意进京,参加会试以争夺状元。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被留在紫禁城看守神武门。卞赓中状元后,曾回板浦中正建“状元府”。
几年后卞赓得以外放,任两广参将,镇守虎门。卞赓在任忠于职守,治军严谨,深受军民爱戴。孙中山于广州起义,卞赓未能“平乱”,但又恐遭朝廷怪罪,吞金而亡。时任广州大都督的胡汉民,念他生前未曾加害同盟会和革命军,对他予以优葬。
解放后,“状元府”被毁。
值班总编:王海鸥
专题策划:相 涛
图文编辑:徐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