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天一色,听松涛鹭鸣,抚碧水清波……盛夏的北戴河,宛若引人入胜的诗意空间,让八方游客沉醉在悠然与惬意之中。“海水越来越清澈,空气越来越清新,真是来对了!”谈起近些年秦皇岛青山绿水间的变化,已经定居在北戴河的郭爱华感触颇深。
作为著名的海滨城市,秦皇岛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1805.27平方公里的海域和 162.7公里的海岸线,是秦皇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入海河流水质和水系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景象让秦皇岛这颗渤海明珠愈发璀璨,不断展现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交出一份令人欣喜的绿色“成绩单”。
河湖湾林共治 实现海清河净
流水潺潺,鱼儿嬉戏。在卢龙县刘田各庄镇附近的饮马河畔,村民们三三两两在风景如画的沿河公园乘凉、休息。“以前的河水又脏又臭,大家都躲着走。现在水清了,环境漂亮了,大家没事就过来转转。” 7月 15日,村民王秀芬和几个老姐妹纳凉聊天,十分惬意。
水清岸绿景美,归功于我市持之以恒的投入和管护。
2015年 10月,我市在河北省率先推行 “河长制 ”,将全市 17条入海河流进行分段分片管理,每个片区、每个管段均明确了责任管理主体。 2017年 10月,饮马河水质退出劣 V类,成为最后一条退出劣 Ⅴ类水质的河流。同年,我市成为全国湾长制试点城市,加快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步伐。 2019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成立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河道清理漂浮垃圾和河岸保洁机制,从生物防治湿地、雨污分流截污工程及河道清淤三方面进行生态修复。
如果说饮马河治理是为了退出“后进生”行列,戴河下游水生态修复工程则是为了“锦上添花”。
戴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总长度约 12公里,通过河道清淤、周边村庄生活污水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管线、堤防绿化和湿地建设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戴河水质常年保持在 Ⅲ类,河道水系的流动性和河道水源的自净能力不断增强。
欲引清风入城,必得森林成片。 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 “林长制 ”,全面加强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湿地内已发现鸟类 412种,占全国总鸟类的三分之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近 70种;新河口湿地通过地形整理、恢复植被、生态补水等措施,不断改善自然环境条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 ……
通过海陆统筹、河湖湾林共治,秦皇岛湾入海河流国家、省考核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达标率实现三个 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 100%。截至 2021年底,全市有 5个县区获得 “河北省森林城市 ”称号,已成功创建 19个国家森林乡村和 113个省级森林乡村。
守护碧海金沙 打造美丽海湾
海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远处一望无垠,海天一线……三三两两的人们走在北戴河金屋浴场至浅水湾浴场海岸线上,踩着平坦柔软的沙滩,沐浴在暖阳下,恬静而惬意。
今年 1月 24日,秦皇岛湾北戴河段荣膺生态环境部 “2021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的新闻在秦皇岛人的朋友圈里刷屏。
为了保护好弥足珍贵的岸滩资源,恢复沙软潮平的滨海景观, 2018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科学编制了《秦皇岛市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项目库( 2018-2021年)》,筛选并实施 9个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滨海湿地整治 538.28公顷,岸线整治修复 14.623千米。
“覆植沙丘 -滩肩补沙 -人工沙坝 -离岸潜堤 ”的海滩静态平衡生态修复模式,将近岸海域恢复到最原始的自然状态,海陆之间生态联系加强,海水潮涨潮落通道保持畅通,物种繁衍生息空间和生态缓冲带得到了保障。
2019年开始,我市全面展开对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清淤疏浚、岸线整治、养殖池退养,岸线整治 5.43千米,清淤疏浚 125万立方米,退出养殖还生态湿地 449.7公顷,修复植被 68.02公顷。
随着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众多候鸟云集这片浩渺辽阔、美丽静谧的迁徙湿地繁衍生息。截至目前,有多达 400多种鸟类在这里停留小憩,休养生息。
70岁的护鸟志愿者费明健和北戴河新区护飞队的同伴们在七里海拍下了上万张鸟类照片,丹顶鹤、火烈鸟等 “贵宾 ”先后出现在他的镜头中,成为这片海域逐渐恢复良好生态的见证。“经过生态修复的湿地树丛里,还藏着正孵化幼鸟的白鹭呢。”费明健欣喜地对记者说。
今年 3月 15日, 9只白鹤落地我市山海关石河南岛湿地。这是秦皇岛有观测记录以来,白鹤首次降落在石河南岛湿地。
市林业局局长骆德新介绍,北戴河大潮坪、七里海潟湖和老龙头石河南岛 3处候鸟栖息地被列入申遗提名地。 “今年 2月,中国黄 (渤 )海候鸟栖息地 (第二期 )申遗获国务院批复,如能在明年夏季举行的第 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将作为盐城候鸟栖息地的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幸福“小岛蓝” 绘就生态画卷
绿树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摆身姿,白云在如洗的碧空中变幻飘动,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许多市民都忍不住感叹:“天儿真好。”
蜿蜒向上的数据生动记录了这时光里的一瞬——
2013年至 2021年,我市细颗粒物(以下称 PM2.5)平均浓度由 65微克 /立方米下降到 34微克 /立方米。蓝天白云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市十年来 “拨霾见日 ”的不懈努力。
“截至 2021年 12月 31日,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 4.26,同比下降 4.3%,历史首次全面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为全面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 ”4月 21日,在市生态环境专班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孝强通报了全市 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 2022年 6月 30日,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4.00,排名全省第三,同比下降 16.3%,排名全省第二; PM2.5平均浓度 31.4微克 /立方米,排名全省第三,同比下降 25.3%,排名全省第二;达标天数 152天,同比增加 18天。 “可以说秦皇岛的天比以往更蓝了,云更白了。 ”
大气污染牵涉的行业和领域方方面面,如何让“天更蓝”?
科学实施精准化管控是制胜法宝。聚焦“煤、企、车、尘、港”五大领域,五源同治,全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企业治理帮扶、精准管控车辆排放、加强城市洒水降温降尘,招招见效。
在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屏幕滚动播放着全市国控、省控、市控、小型、微型空气站共 412个点位的分钟与小时数据,为污染源监管与成因分析提供了基础。
24小时值班值守,统一指挥调度,形成了精准发现、及时推送、迅速处置、按时反馈的闭环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由 “人防 ”向 “人防 +技防 +大数据 ”的全面转变。
7月,在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生产生活扰动的前提下,我市进一步突出精准帮扶、分类施治。以城市洒水降温抑尘、过境柴油车绕行、渣土车管控、施工扬尘监管、站点高值消除、餐饮油烟巡查、重点区域精准化管控、企业在线监管等工作为抓手,不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联防联控。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市民的感受最真切。 71岁的刘国伟告诉记者,以往他也是 “老年候鸟团 ”中的一员,每年都去海南过冬。 “原来困扰咱们的雾霾早就不见了,现在的天,瓦蓝。我建议老年朋友都来小岛,避暑过冬都挺好。 ”刘国伟的言语间,透露出环境改善给他带来的满足和喜悦。
良好的生态,是秦皇岛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关山初度路犹长,策马扬鞭再奋蹄。“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将以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只此青绿,不仅青绿,一幅清新亮丽的生态画卷铺陈在秦皇岛的山海之间,让人沉迷流连。
来源:秦皇岛日报
记者:何春雷 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