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曾在此结茅而居,诗仙亦于此打尖歇脚。更有无数墨客骚人慕名而至,激扬文字问江山,酣畅笔管走龙蛇。
这座小城,便是古称夔州的今日奉节!
三峡之巅
奉节有山,名曰三峡之巅,海拔高程1300。昔日杜甫潦倒夔州,饥寒交迫而不堕其志,无米下炊却难改其趣。在此登高望远,吟出了那首被称为天下第一律诗的《登高》,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语言声律之把握已臻圆通。通读全篇,不但如亲见空旷寂寥的江景,也仿佛看见了那个倔强的清瘦老头。
白帝城
奉节有城,名曰白帝城。公元759年,李白被官家流放夷地,途径白帝城时突获恩赦,欣喜若狂之余,便在白帝城下挥毫写下了那首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的《朝发白帝城》,诗云: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余上白帝城,渡往瞿塘关口,于赤甲楼观猕猴索食,领江风烈烈,几乎就下意识地感悟到诗仙在千年前意气风发,兰舟催发的那一瞬间。
兰舟催发
江风浩荡,风云际会,夔门雄峙,只觉得天地辽阔,岁月如歌。
就在这辽阔天地之间,依然是唐代,公元819年之时,刘禹锡由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形同谪居。
政治上的不得意,让诗人将精力转投文学创作。通过对夔州当地民间艺术的实地采风,《竹枝词》这种民间情歌通过他的整理与再创作,正式登上大雅之堂。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那首被称为天下第一情诗的诗,诗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余前出观夔门之时已近向晚,无缘于忠义广场观看《竹枝词》的实景表演,却在瞿塘峡口领略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实况。
道是无晴
当时不知有雨无雨,也难说有晴无晴,却有一挂虹彩掩夔门,迎风眺之,妙曼的千年诗意如东下江水,沛然侵心!
文化上,奉节至少拥有这三个“天下第一”,而在自然风景上,奉节拥有的“天下第一”也着实不少。
三峡之巅是三峡地区的最高处,夔门则是三峡第一的山水门户。
小寨天坑
奉节兴隆镇小寨村的小寨天坑,是目前发现的天下第一深与大的天坑,其坑深666.2米,坑口直径622米,天下无出其右者。
站在天坑坑口下望,一削绝壁直插地下,深不见底;在小寨天坑东北方向的峭壁上,有条小道直达坑底,盘旋而下,周遭草深林密,野花烂漫。坑璧几道悬泉飞流直下,伴君探奇。
触底仰望,青天逼仄,恍觉自己犹如井底之蛙。
旱夔门
奉节还有座天下第一大的山门,被称为旱夔门。
当然,这不是它的正式名称,这里几经开发,现在的名字叫三峡原乡。
这座天下第一大的山门位于兴隆镇回龙乡椅子淌腹地,由两处刀削斧劈般的高达600多米的绝壁构成,两山之间形成的一道400多米宽的天然大石门,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的山门。
穿过山门,在青山环抱的山谷中有一座近年打造的旅游小镇,是为三峡原乡。
三峡原乡
袖珍小镇芳草萋萋,炊烟袅袅。置身其中,离人间烟火很近,距世外仙境不远。
在三峡原乡度假,喜欢自然探秘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迷宫河。
那是条长达三千米的峡谷河流,蜿蜒曲折,四周被千仞峭壁围绕,使人难辨去路,神秘幽深。
迷宫河中有奇怪的“炮泉”,曾有山民目睹过它的喷发,气势汹汹,喷出的水柱高逾数丈,响声如雷,就像大炮轰击,巨响能传至十里开外。这也是“炮泉”名字的由来。
泛舟迷宫河
奉节,这座长江之滨的小城,竟然拥有那么多已知的“天下第一”!随着郑渝高铁的开通,这座美丽的诗橙之城,必将成为更多人乐往之地。
或许,还有许多笔者不曾发现的“天下第一”,就在这座魅力城市的某个隐秘的角落期待你的揭示。
沿大宁河逆流而上的时候,我其实很失望。
烈日炙烤的峡谷里,并无无数次在心上向往的那种绝伦清秀。两山夹一水的峡谷水道,在连日响晴之下,完全丧失了灵气,逼仄又毫无生气的感觉令人质疑自己游览小三峡的举动。
滴翠峡
我在船舱里躲了很久,直到舟行滴翠峡的时候才来到船头。
河水澄碧,天空蓝透,几抹白云飘在远山上头。
通透的视野很快通达了念头。既然出门旅游,就该摈弃消极的感受,努力发现远方的风景,辨认他乡的诗情,才是正途。
大昌古镇在前方
游船慢慢驶出峡口,前方开阔处的陆地上,集合着一堆白墙黛瓦的房屋。那是大昌古镇,重庆市花了很大一笔资金,全须全尾从三峡水库淹没线下整体移建过来的。
据说,除了地址不同,古镇与从前的样子完全一致。原先的建筑在拆除时,拆下来的砖瓦均一一编号,运到现在的场地后再按照号码拼装还原。
那必是个浩大又无比细致的工程!充分体现了重庆人对历史的尊重,也证明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保护。
我有心进古镇一游,但时间很仓促。导游在喇叭里不断提醒游客,游船只在码头停泊50分钟,过时不候。
古镇码头
早就听说过大昌古镇是重庆最袖珍的古镇,占地只有10公顷,有“四门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说法。
上了崭新的水泥浇筑的古镇码头,立即有不少等客的司机围拢过来,夸张地表示走路进城至少要花20分钟。太阳把地面晒得滚烫,走路过去,比唐僧取经都更辛苦。
我略算了算自己的时间,来回步行,路上就要花费40分钟,导游只给了我们50分钟,意味着游览古城的时间只有10分钟。看来,这座古城还真是“袖珍”!
我是可以在敦煌阳关中午的戈壁滩上撒欢的牛人,这里依山傍水,再热的天气也阻止不了我迈步。
古镇入口
走近古镇的过程有些痛苦,无遮无挡的烈日追着人撵;好不容易闪入一小块屋宇投射的阴影,提高体感温度的焚风接替了太阳的任务,继续考验游人的耐热程度。
汗流浃背地进入这座重庆最袖珍的古镇,欣赏小城风貌的欲望降落到低谷。只想找一家开着空调的商店,假装买一些东西,其实是躲避高温的荼毒。
买几瓶冰水连喝带浇,恢复出发时的精神抖擞。
然后顶着毒日头,在镇子仿古的石板路上游。
静谧的街道
几乎没有行人的街道上,也没有吐着舌头的狗。高高的屋檐下挂着火热的岁月。有1700年的沧桑时光贯穿了整条静谧的街道。
天气实在太热,耽搁了思考。
于是,行尸走肉般徜徉,紧贴着木头做成的墙。
明清建筑作品具有哪些出彩的地方,根本没力气去想;没有绿色植物清醒眼光,有许多个瞬间,都让人以为来到了徽商打造的宅院之旁。
从前码头城镇复杂的喧嚣,已经随时光而邈。印象中聚拢三教九流的茶馆,我甚至找不到门开在哪方…
温家老院
像无头苍蝇一样,我们在古镇里乱逛。经过了保存最为完好的温家老院,我们没舍得进去。因为要体验一把地主老财的奢华,还要掏钱买门票。
我随便在城中某座青瓦木墙的房子旁观察,也能了解到古镇明清古建筑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形象。
10分钟后,我们走出小城,匆匆去赶返回巫山的客船。
虽然觉得没能好好感受古镇的底蕴不算遗憾,但有些关于这座袖珍小城的故事没得到求证,还是有些不甘。
比如“美人凳”。过去大昌古镇的河边安放着一些长条石凳。不知何时开始,镇上的年轻女子喜欢来此静坐,有的可以一坐就是半天,窈窕腰肢似乎与石凳连在了一起。
原来,以前的大昌古镇靠水吃水,青壮男性多靠行船讨生活。
走一趟船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个月,更有甚者,要数月漂泊。
思郎心切的女人们,便会来到河畔,凝望悠悠流水,幽幽地盼。
生活的艰难让有情人总是聚少离多,石凳也在她们长年累月的翘首以盼下变得光滑如镜。慢慢地,就被称为了“美人凳”。
但直到离开,我没看见美人,更没找到美人凳的踪迹。
巫山船工
今天,巫山大昌古镇依旧有不少人靠着大宁河讨生活。但他们是新时代的船工,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景区导游。
他们不必再撑船过险滩,把性命系在缆绳的一端。
他们拿着合理的固定报酬,每一天都能按时回到爱人身边。
白居易以“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写了他们的过去,今天的我们当以“一起努力,共同富裕”谱写梦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