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居住着傣、哈尼、瑶、彝等11个少数民族,在这个以傣族为主的边境小镇,有清一色的傣族民居,千年的参天古榕,神秘的河流瀑布,不仅风光优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而且被誉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压舱石”“定海神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老州长”召存信,也出生于此。
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多民族团结进步基因的美丽小镇,在强烈的使命感召下,各民族手拉手、肩并肩,书写了许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篇章。先后获评云南省卫生乡镇、首批全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等多项荣誉。
整董镇。 江城县民族宗教局供图
强化创建“主心骨”找准民族团结进步“指南针”
做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和那些民族团结进步的带头人。
整董镇是为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州长”召存信的故乡。近年来,整董镇深挖历史上的民族团结故事,编写、出版了《勐桑洛——整董》《少年召存信》两本书籍,建成江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大力传承和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累计接纳社会各界参观学习1000余场次,参观学习人数近万人次,通过学习教育树牢各族群众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整董镇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 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搭建起“镇—村委会(社区)—村组”自上到下的纵向到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链条。
欢度泼水节。 江城县民族宗教局供图
宣传教育聚人心激发民族团结进步“精气神”
走进整董镇,传统的傣家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宽敞的石板路旁,家家户户院内瓜果飘香,院外鲜花相簇……
为将整董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民族特色村寨,整董镇先后争取省、市、县有关资金,倾力打造了民族文化传习所、勐桑洛广场等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设施。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举办民族文艺会演、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民族节庆等活动,不断吸引省内外游客的目光。
2012年, 保存完好的傣族古村落“城子三寨”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3年曼滩古寨荣获“全国十佳魅力乡村”。截至2021年底,整董镇有3名非遗传承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2人。这些文化传承人,作为主要倡导者和带领人,积极投身乡村民族团结文化事业。
整董镇曼景村有个耄耋“织女”,她就是傣锦省级非遗传承人咪宰金。她从17岁开始学习织锦,20岁创新工艺,改进织锦技术。今年90多岁的她,依然身体健朗,耳聪目明,手指在纱线中灵活地穿梭。每当和她谈起傣锦,她总是会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来客讲述着傣锦的每一寸工艺,她对傣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都刻在了她深深的皱纹里。
“傣族传统织锦深受外地游客喜爱,有时每个月销售额超过5000元,织品供不应求。我们召集寨子里会这门手艺的姐妹们一起开发新的样式,制作更加精美的织品供游客选择。”咪宰金的女儿玉留香不仅继承了母亲的手艺,更看到了商机。
傣族织锦。 资料图
全面小康促和谐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幸福曲
“安居”是“乐业”之本,安居梦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整董镇把民族村寨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集中攻坚突破,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村寨脱贫攻坚的步伐。2015年至2019年,全镇通过原址拆旧建新、维修加固、易地搬迁、分散新建等多种方式,新建(维修加固)安全住房1581间,彻底实现了农户100%住安全住房目标。
整董镇“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致富同步,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重要抓手,依托热区资源优势引导各民族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橡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等高原特色种植业。截至2021年底,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1.7万亩,澳洲坚果种植达5.7万亩,橡胶种植面积达5.8万亩。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扶持乡村旅游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农户开设农家客栈、特色餐饮等服务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目前,全镇有地方特色傣味美食餐馆36家,农家客栈8家,傣族特色工艺品加工作坊6家。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了。
如今,整董镇处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各族群众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普洱民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