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南线行程结束。回想起8月1日到5日的采访经历,记者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颇丰、意犹未尽。
“本次行程比较紧凑,有些采访点位还未来得及深入了解。这是一种甜蜜的遗憾,也给我日后重返三秦大地一个很好的理由。”人民日报社记者吴凯笑着说,“我一定会把陕西的故事讲好!”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月1日,南线采访团首站来到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伴随着华阴老腔的一声吼,本次行程正式拉开帷幕。
经过这次调研行,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对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对以前并不是很熟悉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陕西人民的热情好客与开朗乐观。”吴凯说,“非遗文化既有老一代人的传承,又有新一代人的创新。这些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手上重新焕发出光彩,让我十分感动。希望陕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更好、更出彩。”
在“文史圣域”——司马迁祠,采访团成员回味《史记》,感受历史。“我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李欣怡说,“希望通过大家的报道,把陕西的名胜古迹介绍给更多人,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这次采访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更多地了解到陕西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故事。”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旅游部记者刘发为说。
5天时间里,采访团在芦荡万顷、荷塘十里的洽川乘船,在“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华山攀登,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前驻足,在悠悠汉江水畔漫步……这一切都让采访团成员感受到陕西的别样风光。
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西部网记者卢江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华山。华山景区的环境更优美了,而且实现了多个景区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域旅游新体系。”
“这几天的所见所闻让人非常难忘。”古巴籍记者亚瑟夫说,“洽川对黄河湿地的保护非常完善,这为其他国家在湿地保护方面提供了经验。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可以说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
“来到蒋家坪茶山,看到辛勤劳作的茶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富民政策、农业政策落到了实处。”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科教部副主任熊建说。
几天以来,从黄土塬的光伏“蓝”,到大荔冬枣“金果果”,再到终南山寨的“景民合一”……记者们看到陕西各地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适合当地的富民产业,为老百姓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在国家电投陕西分公司渭南联合光伏电站项目前,光明日报社陕西记者站记者李洁说:“新能源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至关重要。国家电投集团的新能源项目能够改善渭南市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关中地区节能减排。”
在大荔县,中新社记者杨英琦对大荔冬枣在遭灾后迅速恢复感触良多。“大荔冬枣受灾严重,却能在短时间内恢复,难以想象当地民众付出了多少心血!”杨瑛琦说,“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了解到科技与人才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会把三秦大地上发生的动人故事详细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走进陕西、了解陕西。”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