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川渝住博会现场 |
秀山县清溪场镇大寨村传统村落 |
黄沙溪江岸绿草如茵 摄/唐安冰 |
核心提示
7月的“两江四岸”,草木葱葱,鲜花似锦。漫步在滨江步道,江风习习,碧水清清,山、水、城、桥交相辉映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一幅诗意栖居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鲜活灵动的“两江四岸”,是重庆精心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生动写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如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川渝两地住建领域的做法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川渝一盘棋”的思维,以高规格、高质量举办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简称“川渝住博会”)为契机,围绕住房宜居、城市宜居、乡村宜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力推动两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
住房宜居 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域房地产项目房源信息共享
“成渝两地实现公积金信息共享互认,现在买房申请公积金贷太方便了!”去年,在成都工作的曾庆堂在老家重庆买了房,仅仅10来分钟就办理好了异地住房公积金贷款手续。流程简单、速度快捷,让他非常满意。
曾庆堂的感受,源自川渝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便捷。2020年4月,川渝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正式启动,两地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运行。随着川渝公积金互认互贷机制不断深入,两地简化了住房公积金跨区域转移接续手续,建立了住房公积金领域跨区域执法司法联动机制。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两地共办理异地转移接续2万人次,涉及资金3.43亿元;发放异地贷款5037笔17.9亿元。
宜居民为先,民以住为先。
为让更多群众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梦想,川渝两地不仅推动公积金互认互贷机制,还完善川渝住房保障体系、创新川渝“新市民”住房保障措施,有力推动信息共建共享、租住管理协同等工作。
2020年11月,川渝住建部门共同签署《住房保障战略合作备忘录》,推动毗邻城市开展沟通、对接,形成住房保障体系多级互动,初步建立常态化联络、政策信息共享机制。
首届川渝住博会以来,两地联合开发“川渝安居·助梦启航”网络信息平台,统一公开川渝各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和申请渠道,方便“新市民”群体“一键查询”各地政策。通过政府政务平台“渝快办”、官方网站等方式实现异地网上申请公租房。截至上月,重庆市公租房已保障四川籍居民4.1万户,川渝互保两地新市民、青年人4.8万户。
这一年来,“川渝两地房地产展示平台”(简称“展示平台”)上线运行,率先在全国实现跨省域房地产项目和房源信息共享,为两地居民解决住有所居问题提供决策参考。该平台成立至今,已展示在售楼盘1788个,累计浏览量1167.11万人次,不仅展示了许多品质优良、环境舒适的商品房项目、二手房房源和租赁住房房源,所打造的远程看房、VR看房等智慧功能,也为居民居家置业提供了便利。
按照《川渝地区协同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川渝两地将构建战略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同联动、共享房地产领域信息、支持川渝籍人才购房、共建房地产展示平台、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居民提供更为暖心的安居乐业新体验。
城市宜居 “轨道上的都市区”建设加快,城市更新亮点纷呈
6月19日,家住江北区唐家沱附近的甘玉福起了大早,和朋友一道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尝鲜”。当天,轨道交通轨道4号线二期开通运营,像甘玉福一样前来“打卡”的重庆市民络绎不绝。
甘玉福今年69岁,老伴老家在璧山。以前她要先坐公交去红旗河沟,再从红旗河沟坐大巴才能到璧山,至少需要大半天时间。随着重庆轨道交通线路的不断完善,甘玉福去璧山的时间一次次缩短。“四号线二期开通后,从家里出发坐一个站到唐家沱,然后坐直快车到沙坪坝转1号线,一车就到璧山,太方便了!”
4号线二期开通,不仅给重庆市民带来惊喜,对于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50公里,为重庆市实现年内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成渝地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必须发挥交通支撑、引领作用,轨道交通被视作两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官。
2021年川渝住博会上,川渝住建部门首次联合发布机会清单。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涵盖轨道交通建设、桥梁建设等领域,总投资规模超过640亿元。
2022年,重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开通5条线共83公里,实现轨道交通在建及运营里程突破850公里的目标。
未来,川渝两地轨道交通建设将进一步提速。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将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设施“一张网”,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
为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重庆将进一步推动干线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郊)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四网融合”,计划至2025年新建中心城区至永川、大足、南川、綦江(万盛)共4条、278公里城轨快线。
当轨道交通的“触角”不断往外延伸,以“大枢纽、大商圈、大天街”为特征的TOD综合开发,也将推动重庆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首个高铁TOD项目沙坪坝站龙湖光年金沙天街运营有序;双轨(轨道交通5号线、15号线)汇聚的光环购物公园TOD项目开业;红旗河沟站、南坪站、双堰站和九曲河东停车场4个TOD项目开工建设,将增强成渝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为更多市民带来“一日生活圈”的惬意体验。
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城市,一系列缓堵促畅、提升城市品质的“大手笔”也在重庆推开。近一年来,水土嘉陵江大桥(水土新城大桥)、蔡家嘉陵江大桥、礼嘉嘉陵江大桥、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土主中梁山隧道、龙兴隧道“四桥两隧”通车,让主城都市区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加快城市更新提升,“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成效显现,中心城区109公里岸线治理提升有序推进,十大公共空间全面开工,磁器口码头、九龙滩、长滨路东储段、雅巴洞湿地公园等节点建成开放,滨江贯通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全市实施103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部分投运项目45个,居民畅享高品质生活又有了好去处。
乡村宜居 “十四五”时期将建百个省市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
小青瓦、木楼檐、竹篱笆、新路灯…… 走进奉节县鹤峰乡胡家湾,许多人都会感到眼前一亮,农家院舍在绿水青山的环绕下显得韵味十足。
“以前村里的人都到别的地方看风景,没想到自己住的地方会变成风景。”村民胡和平介绍,过去,村里乱搭乱建,垃圾到处堆放。今年初,当地实施了厨房、厕所、门窗整治和院坝平整、花池建设等改造
手术,一个个细微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房屋焕然一新,我们住得舒心。家里准备再花点钱,将屋里也粉刷一新。”他笑呵呵地说。
胡家湾的蝶变,得益于当地正在开展的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鹤峰乡美丽庭院项目分为楠木源、九道拐、北桥头、胡家湾、莲花淌5个典型美丽庭院示范点先行先试。目前,胡家湾示范片建设已完工,楠木源、九道拐、北桥头3个示范点正加紧施工,年底将全部建成。
乡村振兴,寄托着川渝两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美丽村庄,今年4月,川渝住建部门等15个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100个省市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这些充满烟火气息、乡愁记忆的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将成为川渝两地乡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示范的窗口。
如火如荼的不仅是美丽庭院建设。在去年川渝住博会举办的“川渝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论坛”上,川渝两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达成了共识:“十四五”时期,将携手同行,建立古镇古村落互动交流机制,重点从政策协作、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包括通过互派专家和培训传统建筑工匠,为两地古镇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供人才技术支撑,推出川渝古镇古村落精品旅游线路。
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川渝两地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传承利用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今年4月,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广元市昭化区入选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将为全国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可持续发展先行探路。
川渝一家,山水相依。守护一江碧水,是责任更是使命。
为此,川渝两地大力推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全力筑牢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重庆加快补齐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建成污水管网697公里,完成8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正加快大足经开区园林科研院污泥处理中心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污泥处理中心之一(500T/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地区污泥设施协同处理。
重庆积极推动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截至2021年,全市“海绵城市”累计达标面积达521.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比例达到29.8%。未来,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与城市建设综合整治和协同治理,对涉水工程进行统筹谋划,实现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利用水资源的综合目标。
在川渝高竹新区,供排水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重庆水务集团和川渝开发公司组建川渝高竹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3亿元在高竹新区辖区范围内新建原水管网、高竹生态污水处理厂、高竹污泥处理中心等项目……
如何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品质为先的美好家园?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住建部门将继续深化对口合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稳步推动绿色发展转型路径,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建设,助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进一步深化保障性住房共建共享、继续完善公积金互认互贷合作机制、继续强化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治理等方面改革突破。
与城市共成长,与美好共未来。
随着川渝两地加快推进成渝地区乡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将感受到更加诗意栖居的幸福生活。
川渝合作成果>>>
川渝市场共享
截至2022年6月,重庆入川建筑企业1884家,入渝四川建筑企业2718家,两地建筑企业交流活跃,建筑业融合发展加快,双方在相互领域完成建筑业产值均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城乡绿色发展
2021年重庆新组织实施绿色建筑3792.06万平方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97.88%;实施34个重点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26个;加快补齐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建成污水管网697公里,完成8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
加快城市更新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成效显现,中心城区109公里岸线治理提升有序推进,十大公共空间全面开工,磁器口码头、九龙滩、长滨路东储段、雅巴洞湿地公园等节点建成开放,滨江贯通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全市实施103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部分投运项目45个。
“新城建”试点
谋划打造两江新区、重庆经开区等6个智能建造重点示范区,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个、市级产业基地29个,带动智能施工设备、软件平台和大数据服务、智能感知与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助推“住有所居”
上线川渝两地房地产展示平台,截至6月底,累计点击量1167.11万人次,两地123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展示在售楼盘1788个。推动住房公积金共建共享方面,截至6月底,两地共办理异地转移接续2万人次,涉及资金3.43亿元;发放异地贷款5037笔17.9亿元。
做优职教联盟
整合川渝两地职教资源,建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享共建共赢的合作机制,联盟在渝正式成立;联合举办“智能建造与职教专业建设”等研讨会、交流会10余场;申报并立项“高回填地基强夯处理与浅基础设计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30余项、“建筑地基处理技术标准”等5项;共同编写教材6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在联盟内得到推广与运用,使用人次已达37万。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住房城乡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