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在科尔沁草原腹地、科尔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乌兰毛都苏木,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不以年龄为限制,以热爱与传承为凝聚力,用自己的双手为牧区的妇女姐妹们“绣”出一番新天地。
“大家现在看到的,我们衣服上绣的样式就是我们乌兰毛都草原上的萨日朗花。”伴随着秀云的讲解,记者走进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区”,绣娘们正穿针引线,完成着自己手中的工艺品。不同寻常的是,这里的绣娘多是较为年长的老人。“她们现在时间也充裕,又有着很好的手艺,就想着把她们召集起来,在这里做做手工艺品,还能贴补家用。”看到记者惊讶的眼神,秀云说:“还有很多绣娘因为家务繁忙,抽不开身,选择在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做手工艺品。”
绣娘正在制作工艺品(王健 摄)
身为嘎查的妇联主任,秀云在2016年带头成立了“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除汇集的2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外,任何一位想学习刺绣的人都可以到合作社来进行学习。对于时间不充裕,不能够来合作社学习的妇女们,合作社还特地成立了绣娘驻村培训班,进行免费培训,将刺绣服装、手工艺品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妇女。“到现在为止,培训班已经顺利开展了40多期,教授了有3000多名妇女姐妹。”秀云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在2017年注册了“萨日朗”品牌后,得益于乡政府的扶持和各方支援推广,合作社制作的蒙古族传统刺绣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床上用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30多类产品远销各地,最远的可达日本。2018年至今,合作社年平均解决直接就业58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通过订单式制作产品渠道让870多人受益,人均年增收600元。
国家一级演员萨日娜(右一)前来合作社观摩指导(受访者 供图)
“我们的绣娘里,年龄最大的有72岁,是一位贫困户老人。”在秀云的努力下,合作社被确定扶贫孵化基地后更加积极响应脱贫攻坚政策,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50户,共计134人,户均每年增加收入1000元,通过传授刺绣技艺,为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做了突出贡献。
合作社的绣娘们绣制作品欢度国庆(受访者 供图)
“虽然订单越来越多,销量也上去了,但我们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对于秀云而言,刺绣的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哪怕是要耗时半个月,一件衣服的刺绣也必须得由一位绣娘来完成。“即使绣的样式一样,但每位绣娘的手法不同,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地,我们得保证每位顾客收到成品的品质。”
就目前而言,掌握札萨克图刺绣技艺的基本都是蒙古族绣娘,“只要大家愿意,我们是非常欢迎中华民族的各族同胞来学习我们的刺绣技艺的,我们的合作社里现在各民族的绣娘有很多位啦!”在秀云看来,传承远远比利益更重要,在她的愿望里,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科尔沁草原上的这朵萨日朗开满祖国大地。(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