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我们推出《百村记忆》栏目,翻开我县乡村的历史长卷,回望乡村的振兴历程,感受中央苏区新变化,让美丽饶平的乡村蝶变故事走进你我的视野。
石龟岭 无尾杉 三王爷佑星光
——联饶镇星光村
星星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是纯洁的天使,它更是神秘的、友爱的,有星星的夜里,晴空万里。漫天星星的壮景,最能引人遐思:吴刚有没有捧出桂花酒?嫦娥是否正在舒展水袖长舞?玉兔躲哪了?有星星的夜晚就是这般美好。一闪一闪的星星分担了夜的寂静,一颗、两颗、三颗……每一颗都能照进人的心房,它们是那样温暖,那样迷人!搭上星星的星光村,也如这般的美好!
星光行政村包含土楼村、灰楼村、星光村三个自然村,其中星光村是该行政村办事处的所在地。该村位于联饶镇的中部,处于南岭山脚下的平泽地带,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东面是群力村,东南部与本镇新寮村相接,南西紧挨本镇春光村,两村只有一道之隔,以前两村合称“黄岐山”村,西面是深涂村,西面翻过马古岭就是联饶中学。北面与本镇凤光村相隔一条小溪。村现有506户,总人口2153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水田900亩,旱园1200亩,另有山地面积2500亩,县道政光路、东南镇道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星光自然村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陈氏从福建莆田县迁此安家置业;明天启五年(1625),吴氏从福建诏安县西潭乡迁此定居;明崇祯九年(1636),邱氏从饶平县汫洲乡港西村迁此落户;继而洪氏、王氏等诸姓也先后迁至此地。
“三王爷”的故事
饶平县联饶镇黄岐山麓,这里群峰绵延,层峦叠嶂,古木参天,从南岭山北望,黄岐山麓若展翅的凤凰,惟妙惟肖,民间俗称“双凤咬书”。“三王爷庙”正好坐落于凤凰的头部,神台上三尊神像英俊少年,气宇不凡,看了牌匾,以为与皇室有关系,或许是排列第三的王子,又或许是三位王子被册封为神,庙食于此,其实他们都是本地的农家小孩,因为救驾有功,忠心可嘉,后人便建庙纪念。
宋朝时,这里山下是茫茫大海,庙前有一古渡口。南宋末年,陆秀夫护少帝南逃,在南海遭遇元军,弃船逃至联饶黄岐山,当地三位正在溪中戽鱼的少年,姓名从大到小依次是罗修、罗邓、罗定,他们急中生智,将陆秀夫藏于草丛之中,然后若无其事地在溪中戏水。元兵追至此处,不见宋帝踪影。逼问少年,少年说向西边而去。元将命三少年带路搜捕,追了两里多路,还是毫无踪迹。
元将逼问三位少年,皆宁死不屈。元将怒不可遏,将三位少年杀害。宋帝逃离虎口,化险为夷,后闻讯三位少年遇害,悲痛万分,遂封三位少年为“三王爷”。后人感怀此事,在距今“三王爷庙”西北方向约300米之处立庙祭祀。据说“三位王爷”的生辰分别为农历的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九月初九,因而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九月初九这三天,当地乡民都备上礼品前来祭祀。不知何年何月,此地刮起龙卷风,“三王爷庙”的三个大香炉竟然移至水美溪渡口(今庙址)。村中父老称为“飞炉”。认为,“三王爷要乔迁新居”。
于是,在水美溪渡口搭起茅棚,请能工巧匠雕刻三王爷坐像,置于神龛中。据传,有一年饶平县遭受百年未遇的旱灾,沟河断流,山泉枯竭,田地龟裂,密密麻麻的裂口,像饥饿的怪物,张开的大嘴随时会“咬”人。当年农历九月初九,联饶十三乡(黄岐山两个乡、土楼、花楼、群力九个乡,合称十三乡)的父老到三王爷庙求雨。祭拜完毕,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三个小孩,小孩说:“老奶奶,你篮子里的甜花生分给我们吃,好吗?”于是老妪分给每人一把花生米。小孩说:“老奶奶,谢谢你!赶快回家吧,天要下雨啦!”老妪说:“日头毒过火,哪里有雨?真是白天说梦话。”
老妪走了一会儿,天空乌云骤起,老妪赶紧走路,刚迈进家门,大雨倾盆而至,这场雨足足下了三天三夜。但令人深感奇怪的是,除了十三乡和山门村,周边的村庄却依然滴雨未下。自此三王爷庙声名远播,香火鼎盛。
民国某年,福建南部某剧团原应约于农历九月初九到黄岐山演出,这天上午该剧团违约而要往南澳演出,船至海中,无法行驶。该剧团头领意识到这种现象是自己违约造成的,于是向西北方向对天祈祷,愿回黄岐山为“三王爷”演出。瞬间,风平浪静,海面刮起东南风。该剧团立刻顺着风势快速行船,及时赶到黄岐山,当晚演出顺利进行。
现在的三王爷庙,殿堂上,宫灯高挂,旌幡鲜艳。北京市政协委员、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苏适于2000年秋题写的“三王爷”横匾高悬于神殿之上,书体端庄秀美、雅俗共赏。四根石柱上的楹联云:“三圣神功昭日月;王公福祉惠黎民”“三神显圣山川灵气同昭现;万古敬崇社稷泰安共沐恩”。神龛中置三尊贴金兼五彩的木雕坐像;中间的神像双手作揖,左右两神像各有一手托金元宝;三王爷两眼炯炯有神,神视众生。远近游客闻名而至,聆听三王爷的故事,感受忠义情怀。
石龟岭的故事
陈吊王是咱们大潮汕著名的抗元英雄,在他生活过的地方,到处流传着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抗元故事。星光村的南岭山上,有一道据说是陈吊王军队当年在此筑营时留下的城墙,而南岭山脊上栩栩如生的石龟岭,城墙周边的戏囊石、鼎盖石、鼎脐石等,似乎在向世人倾诉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兵攻福建、江西、广东,端宗赵昰南逃,陈吊王聚众在福建红竹尖起义勤王。无奈元兵气势正盛,陈吊王所率的勤王之师只能护着端宗赵昰继续往南而逃,因为陈吊王所率之师军纪严明,一律不准扰民,所以他的军队又被称为忠义之师。
星光南岭山虽然不及其他山系高峻险要,但此山林高且浓密,不易为元兵所发现,是一处生息养兵的好地方,带着宋帝逃至此处的陈吊王遂在此安营扎寨。安顿下来的义师边筑城墙边进行农耕,同时为了提高战斗力,士兵在此天天操练,声响如雷。
转瞬进入冬季,军营里的粮草越来越少,所栽种的农作物也还未能收成,士兵缺衣少食,病倒不少。再不解决粮草问题,将不战自败。这情形,陈吊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一个士兵抱着一条醉醺醺的大狗,一回军营就高兴地大叫:“伙计们,今天大家开荤啦,冬天吃狗肉,大补啊。”
陈吊王闻讯赶紧出来,盯着士兵问:“你从哪儿弄来的狗?还把它给灌醉了!从哪儿偷来你给我送回哪儿去!回来之后再罚你!”“这不是偷的,我出军营大门时看到它躺在路旁一动不动,周围又没有其他老百姓,肯定是野狗,这才将它抱回来。”士兵低声解释。“但也有可能是附近村民走失的狗!把它弄醒,放生!”陈吊王下了命令。
话说此时天庭上一众神仙正在寻找走失的天狗,正闹哄哄地乱着。忽见天狗出现,天神仿如寻回儿子般欢喜,欢喜之余才追问天狗究竟躲到哪里去。原来天上众神在为王母娘娘祝寿的时候都喝得酩酊大醉,天狗见状,也偷喝了吴刚的桂花酒,一喝就喝大了,结果醉酒跌落到人间,恰好就掉在南岭山上的军营前,幸得陈吊王仁厚将其放生,这才得以回到天庭。
得道天助。陈吊王的仁义之举感动了天神。按下云头,天神细细察看军营,发现士兵们都有气无力,知道是饥寒所致,于是派一小天神带一队神龟下凡助陈吊王一臂之力。龟与贵同音,天神的原意是有贵人相助,陈吊王定能渡过难关。
下凡前,天神叮嘱:“上山时走小道,不可走大路,更不可遇见孕妇,切记切记!”小天神不解:“为啥不能遇见孕妇?”天神摆摆手:“天机不可泄露!”小天神领命,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到达南岭山。这群乌龟全力往山上爬去,谁知刚爬上山脊,突然一个孕妇从草丛中站起来,群龟一见,立马变成了石头,如今的南岭山石龟岭,一只只状如爬山的乌龟,就是当时石化的模样。为什么乌龟一见孕妇便会石化?原来是仙人有预见:龟见孕妇,一定会龟定(规定)。天神见此情景,无奈地摇头叹息:“天意难违!天意难违啊!”
陈吊王虽然最后没能匡扶起宋朝,但他的英勇故事传遍整个潮汕,正气一直在激励着这里的人们,石龟岭的故事广为流传。
无尾杉
因神灵所居,三王爷庙原庙址长出三棵奇特的树,如今尚存一棵,树高约20米,身围3.5米左右,覆盖面积约70平方米。主干笔直,虬枝盘曲,苍劲多姿,形状似塔,叶翠成簇,四季皆绿;而其主干的末梢长约7米却枯干,任凭风吹雨打,并不腐朽折断。据村里近百岁的老者说,他的爷爷的祖父自懂事以来,这棵树就是这个样子。当地乡民称这棵树为“无尾杉”。偶尔有人采摘其叶,作为药用。1984年秋,广州市几位植物学家专程到此考察,认为它是一种珍稀植物,如今这株无尾杉已被该村保护起来。
朴树
星光行政村土楼自然村的村前,县道政光路旁,有一株需两人才能合抱的古树,此树名为朴树,属榆科朴属落叶乔木,树龄约150岁。此树在整个联饶镇仅此一棵,现被列为国家古树三级保护对象。
远远望去,朴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正站在路旁,撑开一把大绿伞,为人们遮阴挡雨。
朴树高约20米,枝干虬曲苍劲,布满了岁月的皱纹,树冠圆满且宽广,树荫浓郁,满树的叶,绿得可爱,风一吹,轻轻摇曳。朴树皮呈灰色,每年的3-4月开花,9-10月结果。据说,果成熟时呈黄色至橙黄色,近球形。其茎皮为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果实榨油作润滑油,木材坚硬,可供工业用材。原来,朴树浑身都是宝啊。
灰楼与土楼
灰楼与土楼,是星光行政村里的两个自然村,名如其分。灰楼是用白灰筑就的,而土楼则是用黏土夯实而成。不同的建筑材料催生了不同的故事内容,各有趣味,但一样励志,引人向上。
灰楼村始建于清朝初年,陈氏从饶平县汫洲乡迁此创村。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村民用贝灰建天成楼,故取名灰楼村,曾用名天成楼。至今,楼门上的牌匾依旧在,字迹清晰。灰楼以五马拖车的格局建成,大气、坚固,既能防水也能防盗。“衣橱会生钱”,这是一个一直在这个楼寨里流传的故事。
传说,灰楼里的一户人家,主人是这个楼里的主事,掌管楼里的日常事务,男主外女主内,掌事男主将家里及楼里的俗务都交给其妻子去打理。灰楼里几十户人家,所有用度都要精打细算才能维持下去。掌事男主每天交给妻子两个银圆,并叮嘱每天的用度不能超出,只可剩不得用完。
日子一长之后,掌事男发现妻子用于帮助村里人的银钱远远超出两个银圆的用度,不禁纳闷起来,遂问:“你用来贴补四邻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妻子笑着用手指指身后的衣橱:“从橱里出来。”丈夫半信半疑,走过去将衣橱打开,找了半天没找到半个银圆:“钱藏哪儿了?”妻子将手放在嘴边示意小声,故作神秘:“说破就没有了,不能说。”不料,这夫妻俩的对话无意中被一位邻居听到,于是,掌事家衣橱会生钱一下就传开来。
其实,这都是掌事妻子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之举,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用来接济有需要的四邻。到了老了之后,她再无力继续,所以当人们问起时,便说:“唉,不小心说破了,银圆在一个早上哩哩哩地飞走了。”据说,这个衣橱现在还在村里一户人家的家里。
土楼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洪氏从潮阳县旗北乡迁此创村。创村时原居住于黄岐山下村的洪厝园,后迁至黄岐山下村西侧,因条件有限,村民用泥土建围楼,并取村名土楼。后雅称为“鸣岐楼”,1966年改为“文鸣楼”。土楼的建成,则流传着另一个故事。据说,洪氏到土楼创乡之前住在附近的洪厝寮,但因为一直是替人当佃户,不但发展不起来,而且越过越穷。
有一年年三十,一家十多口人断了炊。洪氏祖先想起冬番薯刚收成,地里还来不及种其他农作物,也许到番薯地里翻一翻能找到一些残留的。年三十的晚上,洪氏祖先和他的妻子带上铲子和竹篓,悄悄到番薯地里找番薯。月光皎洁,温柔地照着大地。勤劳的夫妻俩在地里忙碌起来,一个挥铲用力猛铲,一个跟在后面默默捡起,连番薯根都不舍得放弃。
突然,哐当一声响,铲子铲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洪氏祖先赶忙放下手里的铲子,用手刨土,一个圆圆的土瓮被刨了出来,打开盖子一看,是满满的一瓮银圆,夫妻俩立马抱起瓮子往家跑。有钱之后,洪氏便带着族人创建土楼。过惯穷日子的人是节俭的,洪氏发动全村的人一起建造围楼,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一锤一锤夯下的楼寨终于建成。不敢忘恩,该楼被取名为土楼,至今说起土楼,仍然是无人不晓。
星光熠熠 人才辈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土楼改为文鸣楼,是冥冥中的巧合?还是土楼人努力拼搏的结果?也许,是兼而得之吧。洪暹国,土楼人,1963年6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洛阳工学院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获颁学士学位,熟悉国内外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多次参加农业行业的国际交流,并主持或参加了中国多项农机产业政策研究课题和报告。
一直以来以农耕为主的星光村人,渴望着有所改变,渴望着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各自然村除设立了文化广场供村民休闲外,还设立了农家图书馆,里面藏书2500册,农闲之际,便于村民吸纳科学知识。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相信,星光村将迎来大变革,未来的星光村,将熠熠生辉,星光闪闪
编辑:林芷乔
审核:林洁虹
信息来源:饶平印记
《啊,饶平》城市形象歌曲MV
饶平县招商引资宣传片
一、60万饶平百姓告别“吃水难”!引韩济饶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二、贺信
三、【疫情防控】防控办温馨提示,请大家自觉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
四、【聚焦三大战役•网友献策互动】第十四期:来听听受访网友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