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学军
华能莱芜电厂鸟瞰——资料片
沿青兰线高速驶入济南市莱芜区,在高高的立交桥上,就可以看见桥下山沟里有一片高耸的锅炉房、冷却塔和烟囱等现代化的宏伟建筑,旁边还有依旧忙碌的铁路货运线。这里,就是浸透着“小三线”军工红色血脉的发电企业——华能莱芜电厂(原莱芜发电厂)。现在,原莱芜发电厂的生产厂房和设备大都已经更新,但原来的老生活区还保留着成片的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宿舍楼、职工俱乐部、子弟学校、医院等工业遗产,见证着那一段上万建设者餐风露宿、披荆斩棘的小三线发电企业创建史。
成片工业遗产让人穿越到几十年前
现在,穿行在原莱芜发电厂老职工宿舍区,马路两旁全是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遗产。砖石垒砌的宿舍楼、子弟学校、百货楼,粗大茂盛的法桐树……充满沧桑感的环境颇具时代特征,仿佛让人一下子穿越到几十年前。不久前,有电视剧组来此取景拍摄镜头,一些建筑物外墙上,还遗存有拍电视剧时刻意营造的老标语和老标志。
这座1970年代建设的百货楼稍加修饰后拍过电视剧
几十栋空空荡荡的宿舍楼矗立在那里,不难想象,当年上千名职工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沟间,一定是苦中有乐,业余生活应该十分热闹。在山坡顶部的原工厂子弟学校教学楼旁边,至今还完整保留着一个篮球场。据了解,当年为了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解决体育活动受环境和场地的限制,莱芜发电厂建厂后就建了两个篮球场,方便职工在业余时间打打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从1979年起,各车间还组成了篮球队、乒乓球队进行比赛,并从中挑选尖子选手组成厂队。每年春秋季,由厂工会和团委牵头,组织开展篮球、乒乓球循环比赛,厂队参加莱芜县举办的职工篮球赛。1979年,莱芜发电厂还负责承办了驻莱芜地区的省、地厂矿的篮球、乒乓球邀请赛。
原莱芜发电厂宿舍区的这条道路时代感很强烈
在子弟学校旁边,还存有1980年修建的职工俱乐部,整个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据老职工介绍,当年职工俱乐部室内设有舞厅、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文娱设施,以及电厂自己的电视台。职工们下班后,可以来这里打球下棋,还可以在这里看彩色电视节目,这在当年属于很时髦的娱乐项目。
建于1980年代的职工俱乐部
另外,为搞好职工文娱生活,厂里早在建厂初期就购置了放映机,开始在露天放映场为职工放电影,每周至少放一场电影。1978年建成了影剧院,每月放映四五场电影,可惜影剧院后来拆掉了。
原莱芜发电厂医院建筑
生活区所在的山坡下面,掩隐在树林中的原工厂医院还完整保留着,三层的白色建筑物,很像隐藏在大山中的别墅楼,小巧玲珑,大门设计明显具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征。站在医院院内,远远可见山沟厂区里高耸的260米大烟囱。
1970年元月“674”工程动工兴建
华能莱芜电厂肇始于充满苏美两霸战争威胁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山东省小三线军工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后方基地,军工及配套企业的用电量日益增加。为保障全省重点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正常生产,亟需在莱芜山区建设一处可靠电源,莱芜发电厂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莱芜电厂选定厂址——资料片
莱芜发电厂的军工代号为“674”,源于1966年10月18日,水利电力部《布置一九六七年火电厂选厂任务》一函中,提出在莱芜地区设置一容量为20万千瓦的电厂。因为之前,在山东沂源县的南麻、蒙阴县的坦埠、青岛崂山已分别选勘兴建了国防工程(发电厂)“671”、“672”、“673”。
华能莱芜电厂全景——资料片
1968年12月25日,山东省批准了莱芜发电厂厂址定在吊鼓山西侧后,山东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将该小三线建设工程排列为“674”,《山东省674基建工程》由此得名。1969年1月31日,莱生邮字第3号文批准山东674厂代号使用“山东泰安第18号邮政信箱”对外通邮。1969年10月,国家计委把674新建工程项目列为1970年国家建设计划。1969年12月中旬,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视察674工程后指示:把主厂房向山里镶进去,使之更加隐蔽,并确定了向山坡镶进去的位置和方案。1970年元月,“674”工程动工兴建,3月27日,山东省674基建工程会战指挥部正式成立。1972年,作为临时机构的山东省674基建工程会战指挥部,更名为山东莱芜发电厂,从此,莱芜发电厂的名号唱响齐鲁大地。
为建厂“开了半座山,移走一条河”
说起企业当年的创业史,现在的职工们充满着对前辈们的敬仰,自豪地说,“建厂老前辈们,开了半座山,移走一条河,真的做到了劈山挪河的壮举!”
20世纪70年代,莱芜发电厂建设期间劈山改河——资料片
1970年1月,674工程开工时,正值寒冬之时,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依靠地方党委的领导,采取人民战争的方法,发动6县2万余名民工大搞“三通一平”(铁路、公路、河道畅通,平整厂区),为建厂创造条件。参加会战的建设大军,在荒山野岭上安营扎寨,以“重新安排旧山河,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精神,劈山头、开河道、修公路、筑铁路,硬是靠人力劈了半边山,新凿出一条河。
建于1970年代初的第一代职工宿舍简易楼
由于厂址部分面积恰在莲花河道上,674基建工程会战指挥部决定将紧靠厂区的一段莲花河弯道改直,在石灰岩内开凿一条新河道,将开凿的石块填到原河道上,扩大厂区。为加快674工程改河、平整老河床工程的完成,1970年初,当时的莱芜县革委在苗山、茶业、高庄 上游四个公社发动3000多名民兵,组成莱芜民兵团,下设四个营,20个连参加会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开挖新河道,填平老河床。
20世纪70年代,莱芜电厂建设期间万民大会战情景——资料片
承担凿石开河任务的是苗山民兵营1500人。由于新河道走径全是坚硬的青石山,开挖初期,先是人工打眼爆破开挖,后用空压机,凿岩机,V型矿车等机具进行机械爆破法施工。经过9个月的艰苦奋战,开挖石方17.7万立方米,筑石坝1.82万立方米,于1970年10月底打通了新河道。老河床填平需40万立方米土石,除利用开挖新河的石碴外,还削平了两个山坡,挖掉了一个土石堆,从古河床下游挖运两万立方米砂石,实际厂区平整共挖土石方60万立方米。最终,到1971年4月填平了老河床,整个工程基本实现整平。
曾创下多项山东火力发电之最
在土建施工的同时,674工程共上马三台12.5万千瓦机组的规划也最终确定。1970年9月10日,水电部决定将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和上海锅炉厂1971年计划生产的1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包括锅炉)第二套分配给莱芜发电厂,作为该厂的1号机组。1971年4月15日,作为一期会战工程的1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该工程的土建、设备安装均由省电力建设一处承担。1972年11月底,1号机组土建工程均按照计划相继完成,整个工程共挖填土石160万立方米,吊制预制件9千多吨,浇灌混凝土4万多立方米,砌砖石5万多立方米,绑扎钢筋3千多吨, 制模板10万多平方米,敷设电缆53公里,铺管道17公里。
20世纪70年代,莱芜电厂建设期间,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资料片
1972年12月30日,莱芜发电厂第一台12.5万千瓦机组投入运行,实现投产发电,完成国家计划,为缓和鲁中电网严重缺电的局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3年1月,《大众日报》、山东省广播电台联合报道了莱芜发电厂第一台12.5万千瓦机组从筹划、设计、土建安装到投产发电的消息:“这台12.5发电机组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超高温高压、中间再热双水内冷的大型现代化机组。它的建成投产对改变我省电力工业面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莱芜电厂建设期间,吊装变压器——资料片
1973年3月,莱芜发电厂举行了隆重热烈的1号机组投产庆祝大会,山东省委负责人参加了大会并为1号12.5万千瓦机组的胜利投产剪裁。同时,还派来文工团为参加674工程会战的全体人员连续公演三天,热闹非凡。
20世纪70年代,莱芜发电厂建设期间,架设输出专线——资料片
早在1号机组工程建设期间,1972年3月31日,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就函告华东电力设计院,尽快进行莱芜发电厂2号机组的工程设计。水电部发文分配主机设备,发电机、汽轮机和锅炉在1972年年内交货,国家计委将莱芜发电厂二号机组列为1973年投产项目。最终,第二台12.5万千瓦机组(2号机组)于1973年12月23日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交付生产。二号机组从设备安装到投产发电,共用了9个月时间,完成了在1973年内投产发电的国家计划。至此,莱芜发电厂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两年迈出两大步。两台12.5万千瓦机组安装速度之快,质量之好,在当年山东电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现存被誉为“齐鲁第一柱”的260米烟囱
1号、2号机组先后投产运行后,为充分利用莱芜发电厂的自然资源,缓解山东电网严重缺电的局面,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于1973年6月20日报请水电部,请求在1974年安装第三台12.5万千瓦机组。水电部计划司于1973年7月17日发文批准了这一请求。山东省计委随即上报国家计委,莱芜发电厂3号机组系1974年项目,为二期工程。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发文通知:计划在1975年全部建成投产。结果,在1975年11月3日,3号机组经过72小时试运行后,正式移交生产。莱芜发电厂续建二期工程3号机组从主体工程兴建到竣工投产用了1年零10个月的时间。
一二五机组发电纪念笔记本封面
至此,成千上万名建设者历经6年艰苦奋战,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集高温超高压、中间再热、双水内冷等先进技术于一身的三台12.5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使得莱芜发电厂一跃成为1970年代后期山东省单机容量最大、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火力发电厂。由于莱芜发电厂三台12.5万千瓦机组,均是在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期间投产发电,这对于“四五”期间山东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时代变迁中勇立潮头再塑辉煌
作为小三线军工配套工程建设的地处莱芜偏僻山区的莱芜发电厂,和建设在城市的发电厂相比,算得上全省发电厂中生产条件最差,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一个。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座建设于特殊时期的“小三线”火力发电厂,由于设备、制造方面的“先天缺陷”,机组达不到额定发电功效,设备故障时有发生。
莱芜发电厂出入证——资料片
由于该厂址处在山沟里,在艰难地维持三台机组正常运行的同时,莱芜发电厂的干部职工们还要面对干旱和洪涝灾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克服干旱带来的缺水困境,莱芜发电厂开源节流,打深井、拦河蓄水,铺设了雪野水库至厂区的引水管道,使工厂的生产生活用水有了可靠的保障。有一件事让职工们至今记忆深刻,1990年7月17日深夜,莱芜南部山区突降暴雨,山洪奔腾而下,漫过河堤涌入厂区,正在运行的发电机组被迫紧急停运。数百名职工得知消息后,纷纷赶到工厂门口,手挽手站立排成人墙,阻挡涌入厂区的洪水。等洪水退去后,职工们又冒着酷暑昼夜不停地清淤排水,抢修设备,接连奋战了30多天,才恢复了工厂的正常发电。
1970年代建设的宿舍楼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困难,莱芜发电厂不断开展设备综合治理改造,大打设备翻身仗,狠抓安全文明生产,逐步恢复了机组出力,实现了创一流的目标,被誉为“山东电力老厂创一流的典范”。1993年3月2日,莱芜发电厂同全国53个兄弟单位一起,被国家能源部命名为“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
进入21世纪,随着大容量、高效节能环保型机组大批投产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陆续出台,莱芜发电厂再一次陷入困境,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要为困难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2003年,莱芜发电厂干部职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们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的机遇,在科学论证了厂址、水源、环保、铁路、煤源等方面的优势及可行性后,确定并实施了扩建两台33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的计划,使得企业得以绝处逢生。
1970年代初依山势而建的职工宿舍配套储藏室
此外,2003年至2005年,莱芜发电厂还对老机组进行增容改造,机组出力由12.5万千瓦,提高到13.5万千瓦。同时,加装电除尘设备,除尘效率提高到99.5%,并建设了被誉为“齐鲁第一柱”的260米高的大烟囱。
在扩建两台33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的同时,莱芜发电厂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上大压小”的有利时机,确定再上两台国内单机容量最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百万千瓦二次再热燃煤机组。
华能莱芜电厂仍在使用的运煤铁路专用线
2008年12月,莱芜发电厂划归华能集团,更名为华能莱芜电厂,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2009年7月29日,“全国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总结现场会”在华能莱芜电厂召开,3台13.5万千瓦机组的5座冷却塔一次性成功爆破,满足了筹建一台百万千瓦机组的容量要求。经过企业的积极争取,项目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
原莱芜电厂宿舍楼的标牌依旧悬挂在墙壁上
按照华能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要求,华能莱芜电厂克服种种困难,让两台百万千瓦机组陆续实现厂用电受电、汽轮机扣缸、水压试验、锅炉点火、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168试运等“七个一次成功”,创造了“网格型锅炉基础体积全国最大、锅炉高度全国最高、锅炉焊口数量全国最多、水压试验压力全国最高、从水压试验到机组点火吹管用时最短、从并网发电到完成168小时试运用时最短”等一系列全国纪录。 2015年12月24日和2016年11月9日,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分别顺利进入商业运营。至此,华能莱芜电厂再塑辉煌,拥有了两台世界上首批应用二次再热技术的百万千瓦机组,掌握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火电技术。2018年,这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凭借高效率、低能耗、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先后获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亚洲电力奖2018年度燃煤发电项目金奖。
原莱芜电厂子弟学校教学楼
现在的华能莱芜电厂,已经走上了高质量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参考资料:《山东莱芜发电厂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