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环水抱间,延安古城走过了2300多年时光。延安位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宝塔山生活、清凉山、凤凰山鼎足而立,延河与南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三山如屏,两水绕城的山水小城。自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起,延安这座城便承载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从当年红军来到这座城,它便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塞外古城兵家必争
延安古称延州,从秦汉到隋唐,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的古战场,有三秦锁钥,塞上咽喉之说。历史上,延安也经历了数代王朝兴衰更替,在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中,磨砺出古城人不屈的傲骨。到了宋代,这里更是成为关中门户,一旦生活失守,都城汴京便没了后路。北宋时期,党项人在中国西北建立起西夏国,时刻威胁着北宋边境。宋军完全不惧,他们浴血奋战,直到全部战死沙场,古城得以保全。延安也从黄土高原上的一座边塞之城,发展成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之城。
甘为人先 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古镇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孔窑洞,都充满着红色印记。古城里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记录着一段陕北红军的历史岁月。1932年,国民党部队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中国革命形势陷入危机。而就在这一年,西北地区的革命火种却形成了燎原之势。两年后,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被选举为主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的西北红军通过磨难历经挫折,在残酷局面下生存下来,不断发展壮大。
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指引无数人保家卫国。让我们一起回首峥嵘岁月,触摸赛上忠勇城,看它从西北贫瘠荒芜的黄土高原,到生态宜居的绿色新城。陕北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摇篮,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低谷走向高峰,之后带我们走向共和。
延安红色文学的形成
在延安期间,众多文艺青年创建鲁迅艺术文学院,他们深入百姓火热生活中,下乡采风与老乡同吃同住,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当时刚成立时也并不顺利,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文艺服务的目标,才使整个中国文艺的发展成为思想武器,成为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歌剧《白毛女》,名曲《黄河大合唱》,小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是战争时期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此类产品传唱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延安这座中国革命圣地,如今拥抱着新时代的延安人,从过去峥嵘岁月如今再次起航,怀抱着强大祖国的梦想,与共产党迈向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