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泉州7月27日消息 永春,古称“桃源”,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港澳台同胞有120万人,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的说法。
26日,泉州市举行“传承‘晋江经验’ 共享品质泉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永春专场。发布会上,永春县委书记林希姸介绍近年来永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曾勇摄)
产业强县 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
十年来,永春着力抓实体、强产业、促转型,构建了以“香醋瓷”三大有根产业、新材料、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等产业为主导的新格局,实现了从资源型到绿色发展的转型提质。目前,三大有根产业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培育了博纯材料、美宏科技等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涌现了福建省泉州美岭集团有限公司、福建良瓷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桃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纳税超亿元以上民营企业,北溪文苑、外山豪庭康养等多个文旅康养项目落地永春。十年间,全县GDP从232亿元增长至541亿元,实现成倍增长,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新增市场主体3.52万户,发展态势良好、后劲充足。
生态立县 走出绿色发展科学路子
永春作为国家生态县、晋江流域东溪源头,近年来,当地科学统筹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9.69%,林木绿化率达到95%,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长制”,获评全国河湖长制工作激励县、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同时,当地致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生态红利释放。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旅游总收入从16亿元增长至42亿元,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永春物产资源丰富,有七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位居全市首位。芦柑、茶叶、畜禽蛋、花卉苗木等四个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均超15亿元,2021年12月,永春芦柑更是远渡重洋,成为了福建首宗冷处理出口美国的农产品。
永春还立足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县域农产品IP,以建设闽西南最大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区为载体,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蝶变。
统筹城乡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精明增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镇化率达61.3%;完成“最美县城”“花园城市”创建,实施两轮“清新桃源·宜居永春”三年行动,开展全城植绿、“生态连绵带”建设,城区绿地率达39.77%,列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试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级,扎实推进兴泉铁路永春段、泉南高速扩建、国省干线横七线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同时,永春勇当“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先行者,2012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在永春召开,乡村振兴“永春经验”在全省铺开。
民生优先 践行“国之大者”初心使命
据介绍,永春县财政收入超过八成投向民生领域,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461个,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坚持“把教育办成永春人民的骄傲”,实现了基础设施硬投入、师资氛围软实力双提升,新增学位13240个,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组建永春县总医院,创新推进医联体工作,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深化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共建协作帮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县城;聚焦农村留守、空巢、独居等老年人特殊群体,创新6种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的创建村(居),创新“爱心午餐+互助养老”模式入选福建省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林希姸表示,今后,永春将持续深耕“香醋瓷”三大有根产业,做好“香飘四海、醋进万家、瓷名中外”三篇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永春注入更强动力。
现场观察:“武术村”走出“振兴路”
在泉州的永春县,有个“武术村”,几乎男女老少都会点“拳脚功夫”,这就是位于五里街镇的大羽村。26日下午,几位村民正在这里习拳,一套永春白鹤拳武术套路被几人耍得行云流水、威风凛凛。
据介绍,发祥于此的永春白鹤拳是中华名优拳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传播到世界五大洲,并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永春白鹤拳已经传播到了55个国家和地区。几天前,永春白鹤拳文化节活动刚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白鹤拳弟子齐聚一堂,以武会友,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大羽村村民正在展示永春白鹤拳(央广网发 康庆平摄)
近年来,大羽村致力传承和弘扬特色白鹤拳武术文化,兴建永春白鹤拳史馆,成立白鹤拳文化传播公司,开发文创工艺品,做大做强白鹤拳武术文化。
大羽村不光注重“以武兴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羽村致力“农文旅”融合,做活旅游产业文章,建成功夫蜂蜜文化园、功夫纸织画坊等网红点,开展亲子研学活动;亲子旅游带动村民发展103亩芦柑采摘园、80多亩枇杷采摘园,衍生蜂蜜、枇杷膏等特色农副产品,做活乡村旅游产业,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当地还注重生态环境整治,建设集叠水景观、花卉长廊、观景台、古民居为一体的闭合型漫步道;建有40亩大羽山公园、40亩绣球花基地等,是全省美丽乡村暨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典型点之一,做法被国家农业部列为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林颖杰 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