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7月23日消息(记者 陈金莲 通讯员 卓璇 朱海升)23日,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城一隅的抱珠楼历经风风雨雨,穿越百年时光在炽热的情怀中重启开馆,以“从空向满”的理念广纳众藏,共建抱珠楼。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开馆仪式上作为首位藏书共建者以视频形式发起“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云倡议”,共阅美好、共添书香。
冯骥才先生在抱珠楼开馆仪式上发出“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云倡议”(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抱珠楼,坐落于慈城镇始平路6号冯氏故居内,又名抱珠山房,因北依抱珠山而得名,是清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据考证,抱珠楼极盛时藏书曾达数万卷,曾与 “天一阁”“五桂楼” 媲美。除了藏书,抱珠楼还曾刻印发行过慈谿县历史上(除县志外)最珍贵的两部地方文献:《谿上诗辑》和《谿上遗闻集录》。一直以来,冯骥才先生对抱珠楼就非常关注和关心。此前,他作为慈城文化名人寻访故里时,就曾建议将抱珠楼建成书院的形式。2018年,在江北区人民政府、慈城镇人民政府和江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力推进下,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设计方案也得到了冯骥才先生的高度认可。2021年10月,抱珠楼的修缮和建筑工作完成验收。经过17年的考证研讨、修缮打磨,抱珠楼终于重启面世。
抱珠楼内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私家藏书楼是慈城耕读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它是地域特色的浓厚缩影,也是时代发展的深刻记忆,具有重要的文化地理意义。慈城素有‘中国进士第一城’之誉,先后诞生了5名状元、1名榜眼、3名探花、519名进士、2400多名举人,有‘满朝朱紫贵,尽是慈城人’之说,读书人更是不计其数。而藏书楼的意义不仅在‘藏’,重点还在于‘塑’,塑环境,养人文。一方面,古城以其浓厚的耕读文化基础促进了抱珠楼形成,另一方面,抱珠楼也以大量的书籍积淀回馈着慈城地域文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我们此次重开抱珠楼,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民族文化自省与自信的力量,坚定初心,引领社会各界响应终生学习、毕生阅读的时代新风尚。”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抱珠楼授牌(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抱珠楼捐书(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记者了解到,修缮后的抱珠楼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79平方米,结构采用了传统院落式布局,共三进两层,结构严谨,藏而不露,建筑粉墙黛瓦,雕艺精湛,集慈城山水之灵气,融慈孝文化之精华,充斥着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悠悠韵味,还将现代风格融合其中,灵动交织,相映成趣。“未来,这里将会成为一个集展览展示、文化传承、交流体验和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丰富古城旅游要素,拉长慈城古城旅游路线,变身慈城又一文化网红打卡地。同时,这里也将是慈城百姓“家门口”又一个好去处,掀起看书爱书的热潮。”上述负责人表示。
藏书有聚散,楼宇有兴衰,抱珠楼飘摇百年岁月沧桑,那是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书籍短暂与精神绵长的交汇点。当天,数位文化艺术界嘉宾齐聚抱珠楼,于百年建筑之古典美学空间中,畅谈古今、共添书香。“匠器流光”慈城古建筑文化展与“檐语者”当代设计师作品联展也于同日正式开启,展期两个月,展览以历史建筑为线索,展示慈城历史人文脉络的演进,唤起社会各界保护古老建筑的共识,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