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宁夏西北部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起麻黄沟,南至三关口,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环境优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众多珍贵稀有动植物的重要生存之地。
由于贺兰山地处宁夏西北部,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所以这里的生态类型,也具有西北特色。加上贺兰山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山地气候特点明显,自然就孕育了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
保护区内已探明的脊椎动物共有218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就有40种,代表性物种为黑鹳、马鹿、马麝、岩羊等。
架设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口沟的红外相机,近期传回了一些野生动物的相关画面,人们惊喜地发现了疑似豹猫的身影,后来经过多名专家的反复辨认,确认了该动物就是豹猫。
豹猫在我国民间也叫“石虎”,是一种长得像猫,但又具备了豹子一些特征的中小型猫科动物,不过也有一些地区的人们称它为“麻狸”、“铜钱猫”等。
画面中一只石虎赫然站在镜头前,在夜色下它两眼放金光,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或许是对相机感到好奇,它从开始的注视,逐渐靠近了许多,开始打探了起来。
体型跟猫相仿,身上长有斑点
石虎属于猫亚科豹猫属物种,体型大小跟家猫相仿,不过与家猫相比,它的身材更加纤细一些,四肢比例也更修长。成年之后体重为1.5-5千克,头体长36-66厘米。
这样的身体结构,表明了石虎的运动能力和灵活程度,是远在家猫之上的。不难理解,作为一种野生的食肉动物,它日常需要靠捕猎来填饱肚子。
石虎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从海南到黑龙江都有。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的个体,在毛色等方面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总的来说南方种毛发的基色主要为浅黄色或者淡褐色,而北方种则更灰一点。
无论是南方种还是北方种,身上都长有斑点,因这些斑点形似古代铜钱,因此石虎在中国也被称为“钱猫”。
不知道大家仔细观察过虎猫等一些中小型的猫科动物没有,是不是发现它们跟石虎长得都非常相似?
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一个区分呢?其实尽管在外观上它们相似,但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石虎显眼的标志是内眼角到鼻部有两道白色条纹,鼻吻部呈白色,且有两道黑色的条纹从眼角内侧一直延伸至耳基部。凭借这些特征,就能够将石虎与其他中小型猫科动物区分开来。
能上树会游泳,行动十分迅猛
猫科动物是当今食肉界里的主流,14属39种里面全是吃肉的,不过与一些腐肉占比高的食肉动物不同,尽管猫科动物也食腐,但食腐在它们的饮食结构里面占比并不高,它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狩猎。
所以不管是狮虎豹这些大猫,还是猞猁、兔狲、石虎这类中小型猫科动物,都具有极强的狩猎本领。
石虎的技能面还是挺广的,它既擅长游泳,能下水捉鱼,也擅长爬树,能上树捕食松鼠和小鸟,是典型的全能型捕食者。
除了狮子之外,其余的猫科动物都是营独居生活的,石虎是夜行性动物,在晨昏时活动最为频繁。
这主要是它们的猎物决定的,石虎的主要猎物是各种鼠类,占据了它们饮食构成的绝大部分,同时也捕食一些蛇类、鸟类、蜥蜴和昆虫。这些猎物,基本上都是在夜间活动居多。
石虎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平时一般单独行动,发情期的时候可能成对出没,它们喜欢在水塘边、溪沟边、稻田边等近水之处活动和觅食,因为在这些地方,往往有较大的机会能够发现老鼠等猎物。
诨名“抓鸡虎”,会盗食家禽
石虎喜欢在山地林区、郊野灌丛或者林缘村寨附近出没,是典型的林栖型物种,它们的分布高度上限是海拔3000米左右,在一些半开阔的稀树灌丛环境下,数量较多。相对而言,一些人工林或者非常浓密的原始森林里面,种群数量则比较少。
在我国民间,石虎有一个诨名,叫“抓鸡虎”,从名字上大家都能够猜到,这是一种会盗食家禽的动物。
说到偷鸡吃,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黄鼠狼,实际上一些生活在林缘村寨附近的石虎,也会趁着夜色偷偷潜入村庄盗食鸡鸭等家禽,本领不在黄鼠狼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石虎曾经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但是自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之后,石虎就已经“升级”了,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力度加大,同时对私自捕杀、盗猎的惩罚力度也加大。
所以假如发现了它正在捕食家禽,也不可以对其进行伤害,我们可以采用制造声响的方式,将其赶走。而农民遭受的损失,则可以申请国家赔偿。因为野生动物的所有者是国家,造成农民损失,自然由国家进行补偿。
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人类的城市就像是一个个“禁区”一样,是禁止涉足的。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城市化进程加快,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迅速减少,总体上呈现出“人进兽退”的趋势。
但也有一些野生动物,在漫长的与人类相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而城市里面的公园、湿地,就成了它们新的家园。石虎就是这样一种野生动物,它们在全国许多城市里面都能看见,即便是深圳这样的国内一线城市,也能发现它们的踪影。
比如在华侨城湿地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梧桐山、塘朗山等多个地方,都有发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