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凤凰湖生态修复后,成为市民喜爱的城央绿芯。受访者供图
7月的南沙凤凰湖,碧道蜿蜒、绿树成荫,碧绿的湖水中鱼翔浅底、水草丰美,湖面上白鹭低飞,湖畔红树林勃勃生长,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凤凰湖位于南沙大山乸南侧山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周边居民喜爱的城市休闲健身空间,前身竟是一个深达50米的废弃采石坑。
废弃的采石场被称为大地的“伤疤”,又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经过合理的生态修复后,可进行多种用途的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广州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完成了670个采石场的整治和复绿工作,累计复绿面积超25平方千米,每年实现碳汇约260万吨。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突出地处三江交汇的陆海过渡地带的特征,结合特大城市的山林、河湖、湿地、海洋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广州将生态修复与人民需求相适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营造市民与各种动植物和谐共栖的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拥有“山水城田海”丰富自然禀赋的广州,以生态修复为切口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担起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生态责任。
●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 实习生 关兆文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再现“生态绿”
促进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广州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同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属于全省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对建筑石料等需求量大增。由于当时相应管控政策普遍滞后于经济快速发展,这给后来的城市环境管理带来了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创面的科学生态修复和合理再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提高资源开发管理水平和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2003年起,广东省、广州市先后下达了整治复绿露天采石场的任务,原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作为牵头责任部门,随即开展了全市范围的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落实省政府部署要求,建设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田、海”一体构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广州启动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采石场整治复绿是“三创建”“两适宜”“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蓝天白云映衬,层层绿意掩映,大屏实时监控机器运作。作为首批国家绿色矿山,从化区太平镇的顺兴石场里,绿树葱茏,花木繁茂。
顺兴石场从规划设计、绿色开采、隔尘降噪、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到生态修复推进矿地和谐全产业链发展,协同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从开采之初,我们对顺兴石场就有‘全生命周期’的考量。突破传统的简单植被复绿模式,以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矿区园林化、景观化和可持续化的深度修复。”顺兴石场场长孙江先表示,矿区绿化还要兼具景观价值,全部按照矿山公园的标准来规划建设。
顺兴石场的生态修复实践,突破石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创在产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矿山如何实现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由后期治理向全过程管控转变,由封闭自处向和谐共享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2017年以来,广州市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已建成省级绿色矿山16家,其中4家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绿色矿山创建率88.9%,高于全省水平。
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与“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2016年相比,2021年底广州全市矿山企业数量从27个减少为21个,同比减少22%,但矿业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矿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5%。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正在迈向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开展了广州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矿山整体复绿效果较好。市地调院院长、教授级高工郑小战表示,广州修复矿山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部分已达到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融为一体,达到接近自然生态的效果,废旧矿山土地科学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广州关闭采石场的整治,已从过去只注重工程防护措施发展到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从单纯整治复绿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为目标的综合治理。
◎融入大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家住南沙凤凰湖附近社区的苏阿姨每天必备项目就是买菜和逛公园。“现在推门见绿,家门口就有一片生态宝地,不光是湖畔景色赏心悦目,街坊朋友唱歌跳舞也有了好去处。”她说。
凤凰湖所在原为南沙大山乸南侧山脚6个历史遗留的废弃采石坑,当年参与采石场整治复绿的市地调院技术人员回忆:“南沙地区山岗低矮,地表上的矿石资源不多。当时采石场把地表以上的山体挖完之后,就向地下挖掘,形成了陡峭的矿坑。”
废旧矿山裸露开采创面的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包括了矿山边坡加固及排水系统建设、植被生态修复和矿山土地科学开发利用等内容,涉及了地质、环境、景观生态、土壤、植物、采矿、岩土工程和土地资源等多个学科。
特别是岩质开采创面生境恶劣,缺乏水、土、肥等植物生长条件,植被恢复限制因素多,一直以来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都是世界性难题。广州采石场分布广泛,各方面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采用因地制宜、一场一策制定整治复绿方案,让矿山石坑变身美丽景观。
南沙凤凰湖建设是由南沙区政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人、水、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治水与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并重。凤凰湖建设始终贯彻水利建设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的现代治水理念,提出了“河湖连通”的新思路,将凤凰湖与蕉门村涌、蕉门河连为一体,引入活水构建区域防洪排涝体系,服务海绵城市建设,同时也营造了区域碧道系统。
把原来被城市遗弃的采石坑改造为清水绿岸的生态宝地,将裸露危险的深坑变成了美丽怡人的公园,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成为镶嵌在城央的一块绿宝石。
去年,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注重梳理、利用、修复和保护原有的山水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同时适当融入岭南地区和花都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元素。”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矿产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原先废弃的石灰窑旧址“变废为宝”,初步形成了景观生态、游径丰富、设施基本配套的生态公园格局。
花都区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公园以湖为中心,两岸绿树成荫,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公园湖里的鱼类有46种,鸟类有122种,比原来有很大改善。公园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宫粉紫荆大概有1万多株,桃树有七八百株,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体验。
今年4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通报表扬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结果,广州申报的“广州市顺兴石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广州市麓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入选“十大范例”;“广州市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入选“十大范例提名”;“广州从化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获“生态修复设计单项奖”。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共有4个生态修复项目获省表彰,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且涉及的生态修复项目类型多样,体现了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筑牢生态安全格局的工作成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转化生产力
打通“两山理论”转化通道
暑期到来,增城派潭森林海二期项目嬉水乐园即将开放投用,引来大量学生游客,由矿坑改造修复而成的天阳湖游船成为必备的夏日旅游的热点项目。
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原是增城区派潭镇高龙石场,因受风雨侵蚀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坑塘水边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经过生态修复整治,依托温泉、矿湖、原始森林等优质自然资源,结合毗邻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森林海建成旅游度假区推向市场,迅速成为文旅的“新网红”。
绿色是广州的发展底色,更是北部山区的发展资本。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按照“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将矿山生态资源和白水寨周边的旅游融合,打造康养休闲、主题旅游、亲子体验等乡村新业态。
“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资本进得去、退得出、有收益,构建形成灾害源头治理、生态风险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产业化开发的修复治理新模式。”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矿产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森林海项目已经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实现收益已突破亿元,带动就业岗位1200多个,其中本地劳动力600多人,在“吃住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牵引下,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广州对大多数整治后的矿山土地进行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85%,有的开发为林园、矿山公园、生态旅游度假区,有的建成服务城市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关闭采石场的整治复绿,不但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郑小战看来,政府通过鼓励企业在关闭矿山打造旅游度假区、开发房地产、建成生态养殖湖和经济果林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力量,不仅解决了依靠矿山“吃饭”的业主和村民的担忧,还达到“政府不用投钱、企业投资赚钱、石场复绿自然生态改善”的“三赢”效果。
目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指导推进增城区派潭镇石场转型深化利用试点项目,推动废弃采石场转型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打好绿色牌,吃上“生态饭”。矿山生态修复引来文旅项目,串起了农村居民点、温泉旅游、历史文化和农业产业等重要节点,并与民宿和绿道碧道紧密结合,为乡村带来人流和商流。
禾客精品民宿的管家陈珍梅忙碌着整理客房等待新一批客人的入住。以前在广汽工厂打工,民宿开业之后,她回乡应聘成为一名管家,现在已经是熟练掌握酒店专业技能的领班。
“环境好了,机会多了,大家都乐意回来。”陈珍梅兴奋地说。
广州4项目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
省自然资源厅表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范例
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了“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的评选活动,经提名推荐、初审筛选、实地考察、网上投票和集中评选等程序,于近日产生评选奖项。
广州申报的“广州市顺兴石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广州市麓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两个项目入选“十大范例”;“广州市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入选“十大范例提名”;“广州从化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获“生态修复设计单项奖”。
项目1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创矿山绿色发展新模式
——顺兴石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顺兴石场位于从化区,占地约1200亩,是首批国家绿色矿山。
顺兴石场从规划设计、绿色开采、隔尘降噪、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到生态修复推进矿地和谐全产业链发展,协同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
项目2
探索“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五位一体理念,修复城市水体生态系统
——麓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麓湖地处白云山南麓,是广州市四大人工蓄水湖之一,总水域面积为21.2万平方米。
麓湖既是景观湖,也兼备调洪蓄洪功能。经治理,麓湖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超过1.5米,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60%以上,恢复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提升了麓湖水生态的景观效果,重现了麓湖公园“一山环秀水,半岭隐涛声”的生动景象。
项目3
创新“河湖连通”生态修复新思路,改善人居环境
——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
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由蕉门河(蕉门大桥-丰泽大桥段)和凤凰湖2号湖组成,河道总长1.4千米,生态修复区总面积46万平方米。
生态修复后,原来裸露危险的采石坑变成了美丽安全的公园,原本荒凉的蕉门河道也变身“十里花廊”,滨水两岸成为南沙区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及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极大地改善了蕉门河中心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项目4
以生态修复促进生态设计产业发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
——从化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
从化良口镇鸭洞河治理分为一期工程(0.95千米)和二期工程(9.688千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疏浚、堤岸建设和新建跌水堰,并实施河道景观微改造工程,“嵌入式”建设亲水驳岸、湿地栈桥、文化长廊等景观节点。
同时,结合生态设计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设计小镇建设,盘活一河两岸低效用地,打造生态设计小镇国际会议中心,成为首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主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