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反故事片与传统类型的电影相比,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弱化了“故事线”和“感情线”。 这就像景区没了导游,图书馆没了分类索引,野马脱缰了。 观众在其中打转找不到北。
反故事片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局部使用类型片的手段——,即讲故事、制造戏剧张力的把戏。 例如,去年的《六号车厢》,总体上讲阶层差异,讽刺知识精英,但局部采用“路杀”、制造进球障碍、强化戏剧矛盾冲突等手法,引起观众的喜爱和同情
然后,如果反故事电影不再有故事和戏剧性了怎么办? 例如,前几天获得棕榈奖《方形》、日本电影《茶之味》、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蔡明亮的《郊游》、今天给大家看的泰国电影:010 彼此的故事似乎没有关系,像——这样驴唇不对劲、故事空洞的电影,作为观众该怎么办呢!
给大家在看这部电影上的方法、经验和建议,让大家能顺利融入这类电影。
文:太虚宫
编辑: Mr.Friday
图:网络/视频截图
一.确认你完全看过电影
你是怎么完全看电影的?
在电影院、宿舍的电脑前,仪式性地从头到尾坐着不等于完全看电影,一边看着电影一边敲着瓜子聊天刷朋友圈,也不完全看得到; 面对10英寸左右的手机,在大庭广众之下左顾右盼并不完全……好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每一束光和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是导演和摄制组精心设计的,我知道这是有其用意的例如——
请看《记忆》女主人公在城外与从未出过村的驻村的对话剧:
“我叫洁西卡”
“请叫我埃尔南”
男性驻民报姓名后,请注意洁西卡的表情。 持续了15秒,固定了照相机、中远景
这样不经意的问候台词加上10秒以上的表情戏,是解读电影的突破口。 从——以前,女主拜访录音师的致辞戏中得知,那个录音师也叫埃尔南。
后来,这位录音师神秘地失踪了,这个人名的出现,是一个从未出过村子的奇怪男人。
但是,这个解读点的导演没有进行任何渲染。 稍一疏忽,就会错过“低头、打瞌睡的工夫”。
我这几年在一起看电影的过程中发现,能把精神集中在身边,专心致志、热情完整地看电影,不错过一句台词和镜头的人真的很少。 但是,即使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错过了很多场景,几次打瞌睡,很多人看完电影后也会认真评价电影,假装“看了电影”。
但是,连电影都没完全看,怎么会“懂电影”呢!
二.找出隐藏的、模糊的、抽象的故事线和主题
只有集中精神才能看电影,所以有必要带着“搜查思维”。 侦查就是抓住导演的思维和动机,以及电影中规律的再现性。 那么,《记忆》中有哪些是有规律和重复性的? 如果你是集中精力专门看的话,那很容易发现:
无论女主角的生活场景多么零散,那“砰”的一声总伴随着她,困扰着她。 怎么办?
为了克服幻听,寻找根源,她拜访了录音师,看了精神科医生,寻找了自己的出生地,直到最终那艘神秘的船进入了天空,“砰”的一声消失。
这就是故事线! 请注意,这条线贯穿了电影的始末。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这种故事的线条是隐藏的,被遮住了呢? 很明显是因为导演没有做过度戏剧性的加工。 类型的电影不同。 例如,在《记忆》的开头制作“神秘考古戏”吊大家的胃口。 例如,以人物的形状和性格的魅力接近《驱魔人》之上。
《阿甘正传》的场景几乎都是现实的手法,平铺直叙,甚至连人物的特写镜头都没有。 (后半部分即使充满魔幻现实主义) ) ) ) ) ) ) ) ) ) )。
那么,现在有故事了。 但是,即使我们发现了这条模糊的线,没有证明就抓住了电影的脉络,毕竟这是反故事片,故事线在电影中的分量很小。 (最多只是局部的手段。 我们需要多抓住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老实说,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东西很复杂抽象,但很难找到。 眼前写着——电影的名字。 记忆!
换句话说,导演明确了他必须在这部电影中解释、解释和论述与“记忆”相关的东西。
正邪复杂暂且不谈,“一个主题加一个故事线”将成为这部“散文”中一个能把电影看完的向导和指南针,而不会迷失方向。 例如,要说看到最后入云的宇宙飞船和它留下的光圈怎么办,请试着依靠故事线和主题——
《宇宙飞船》作为《故事线》的最后结局,可以解释女主角“幻听”的来源。 (毕竟宇宙飞船也发出了同样的“砰”声,结果宇宙飞船飞走了,噪音消失了) )。
“光圈”恐怕会卡在“回忆”的主题——回忆中。 不就像那个光圈吗? 也是幻觉,会不会马上消失?
说这还有人找不到北,别急,还有办法。
三、如果故事感情不通,另辟蹊径
有人有疑问。 故事的线条如此模糊,感情还没有强烈突出。 这部电影到底看了什么?
提出这种疑问的人其实是典型的传统商业故事片的思考。 他们忽视了电影是一门多元的艺术。 ——不一定表达感情和叙述故事是一种方式,故事的主体不一定都是“人”。 那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去欣赏。
0
有很多可以交换的思考,这里只说其中的一个:
声音作为角色的思考发挥作用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这部电影中的低噪声和环境音的音量比率特别高! 从雨声、溪流声、室外环境噪声,再到人物搬动椅子的声音,这些声音贯穿了电影,而不是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通常优雅戏剧性,但这些环境音就像“白噪声”,有时会让观众烦躁、听觉疲劳、情绪不佳。
1
维姆有同样的处理声音的方法吗? 在文德斯的电影中并不少见。 典型的是《记忆》,这显然不是是导演闲来之笔,环境音,在这里充当了重要角色!
关于声音问题我们无须细化讲下去,那会影响自我思考乐趣,在此只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 这个环境噪音对于《记忆》女主人公来说,是主观意识里的还是客观存在的?
2、 环境噪音跟先前说的电影故事线、主题有什么关系?
3、 环境音在后半部分有短暂的减弱(如女主郊外跟男人谈话时)与停止(如女主读取男人记忆时、飞船飞走后),那说明什么?
4、 环境音与那“砰”声有什么关系,又与女主内心情感有什么关系吗?
这些声音上的东西是传统观影者容易忽略的。当然,你也可以说那对电影解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还是那句话,导演可不是吃饱了撑的弄一堆噪音来砸自己的招牌。
声音参与剧情达到某种蒙太奇效应在西方艺术电影中很多,中国也不是没有,青年导演毕赣就是其中一位(可参考其短片《金刚经》),此不多说。
除了声音,环境充当角色也是鉴赏此片的一大入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影中会有大量的空镜头),这种手法安东尼奥尼算鼻祖,后起艺术片导演无不用之,侯孝贤就是其中一位,也不多说。
2
四、 享受纯电影语言上的东西
享受纯电影语言,首先要对电影语言有所了解,至少要意识到电影镜头、电影空间的存在。*举个例子:电影开篇停车场鸣笛一场戏,单从情节匪夷所思,当我们意识到镜头语言后就别有一番乐趣与解读了,来看——
首先,画框内静止的汽车围成一圈,像是在沉睡,镜头缓缓推着画面向前移动。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意识到画框外那个空间的存在;
3
那么画框外有个人在向前移动吗,还是这仅仅是个非人的视角?来看:
突然一辆汽车报警器响起伴随着前车灯亮起,镜头继续向前移动,更多汽车警报器被触动齐发。直至移动画面停止,报警器和车灯也停止熄灭。显然,画框外有人;
4
通常画外有人,导演会让角色道具的一部分进入画框,形成主观视角,如下图——
5
可停车场这出戏完全没有人或道具出境,这就催生出一种诡异感。
至于这种诡异感到底是主观现象还是什么,因解读而异,但要注意一点:那个画面前进的方向尽头是条死路(这是否可以作证场景的非现实性?)。
*再举一例:乐队排练演出那场戏。
我们是先听到画外音乐合奏声,然后看到围在排练室门口的很多人在向内看,进而女主走近门口,加入人群向内。
接下来的剪辑,通常导演会主观视角切至屋子里面的乐队排练现场,以解观众之享,可《记忆》导演偏偏没这么干,而是将镜头反打至观众的表情。这一打,镜头足足有两分钟没动。这要观众,不急死才怪!
6
7
导演这么做意欲何为?
其实联系上文便不难得知:女主来这里是要找那个叫埃尔南的录音师的,结果没找到,碰巧听到有乐队在排练,于是心生希望(之前调音师跟她说过自己有个乐队)。
说到这里导演的意图很明显了:他是要让观众看到女主的表情变化,从而感受到她的内心变化,因此足足留了两分钟时间才转到乐队演奏画面。当然,这时的观众已经对画外的乐队空间深信不疑了(其实画外是摄像、美工、灯光师:)。
8
至于,这种变化感受跟电影大主题有什么关系,大家可以自行联想思考。
以上所举例子或许在某些人看来仍是无稽之谈,但至少它能给观众增加一个看电影的方向。同时也增加观影的乐趣。
五、 把片子看至两到三遍以上
对视觉听觉的记忆能力因人而异,也跟观影经验和电影素养有关,但就正常智商和生理机能,没几个人能看一遍电影就能熟记两个小时内的任何一个镜头、台词、人物而不漏掉一个电影元素(连伍迪·艾伦看《2001太空漫游》都得看好几遍才能真正感受其美妙)。这就需要我们把这类片子反复看它数遍。
* 通常第一遍观影是看个印象和感觉;
* 第二遍观影巩固弥补第一遍遗漏忽略的镜头戏份,并在看完后总结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
* 第三遍再带着问题去有目的针对性地观影。
当然有个前提:你得有足够的动力和激情乃至求知欲去看电影的第二遍到第三遍,如果仅仅是打个卡,还是不浪费时间为好。
9
六、 独立思考
很多人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去网上找解读和评论。这样非但降低了看电影的乐趣,长此以往,还能丧失思考力,大小脑萎缩,四肢发肿,眼镜缩小近视……对了,就变成《机器人瓦力》里那种未来人类形象啦:)
七、 看“星期五文艺”其它同类电影的解读文章
本文并没有给出电影《记忆》的完全解读,重点是借此向大家推荐个人观影经验。
再次提醒:他人对电影的观点于自己意义不大,学电影重在方法和经验,看电影重在产生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这才是乐趣所在。
最后找几篇“星期五文艺”往期同类电影解读文章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