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幸运地飞走了,担忧的是幸运者到了别的地区……”
随着三亚“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海南规定“自7月23日以来有三亚旅行史的,暂不离岛”,一如过往,又让我们在三亚看到了慌乱、惶恐以及未知的恐惧。
高铁禁售,航班全停,除了那些提前改签机票在8月6日提前离开的少数幸运儿,大量滞留机场的游客陆续被送往酒店、回到已经退房的民宿或投奔当地朋友家,按照三亚方面的说法,滞留旅客8万人,需要入住酒店的超过3万人。
不得不说,这些游客中的很多人确实不够敏锐,当三亚传出零星感染病例时,他们不是第一时间选择离开,而是侥幸的希望继续行程,只要避开重点区域就好。不知道是因为“来都来了”不舍得立马就走,还是疲于应付的疫情已经让他们感到麻木,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敬畏和辨识能力,结果只能默默承受滞留岛上的代价。
当然,也可能是有些人想走而走不了,就像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王女士,下单了两张12000元的公务舱机票,没想到刚落座不久,就被机上通知全体旅客下飞机——按照三亚方面的通知要求,王女士所在的航班无法载客飞离上海。
当沉寂了3年的三亚,在这个夏天敞开胸怀拥抱久违的游客时,可能早就会预料到这一天,只是早晚的事。不过,从静态管控来临时的慌乱判断,三亚还是过于侥幸了,侥幸到缺乏基本的应对策略,对于一个具有如此完备和强大接待能力的旅游城市而言,很不应该。
我们看到,三亚封控之后,并没有像很多地方一样,宣布对滞留游客免费食宿,也就是说,三亚不想把三年来第一个旅游旺季带来的成果都拱手消耗在游客身上,也不想凭借一城之力扛下所有损失,这就意味着,对于滞留旅客而言,哪怕是有了“半价续住”这种缺乏操作标准的优待,大概率也要“自认倒霉”。
慌乱中出台的安抚游客举措,“半价续住”不仅缺乏操作标准,而且在理解层面也存在偏差,正常人的理解是之前实际入住价格的一半,而三亚酒店业的理解却是“门市价格”的一半,这就好比电商大促前,突然调高了标价,半价的花费竟然高过之前的正常入住。
有人说,“三亚要求酒店半价续住,三亚公职人员这段时间会领取一半薪水吗?”我认为,这种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但三亚酒店的损失不能从滞留游客这些待宰羔羊身上找补,而是应该由在这个暑假推动旅游复苏的三亚方面买单,这既是对三亚旅游城市形象的维护,也是风险共担的人性化举措。
很可惜,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一段时间,三亚旅游和酒店业可能很难重现人气的预期下,三亚酒店行业将滞留的3万多名有居住需求游客视为最后的韭菜,应割尽割,实属杀鸡取卵,最终损害的还是三亚旅游的形象,让本就名声欠佳的三亚旅游在未来愈加风雨飘摇。
其实,三亚原本不该如此狼狈和慌乱,除了这是疫情的第三个年头,无论是对病毒的认知,还是对防疫策略的成熟应用,都不应该产生今天的局面,很可惜,不只是三亚,每次不管是西安还是上海,都一如之前的武汉,慌乱失措,进退无据。
另外,三亚不是去年国庆假期的额济纳,这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厚的国际旅游岛,别说滞留8万人,就是再多,至少三亚也完全具备接待能力,无论是居住还是生活物资保障,都不会成为问题,只是,硬件设施的充裕,永远抵不过软件认知带来的伤害,没有一个正确认知,再多的硬件也难以为三亚滞留游客带来符合预期的保障。
“疫情下的旅游就应该预判这样的后果”,这话貌似没错,但是不是就该让这些为恢复旅游活力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行者们独自承担一切后果,是不是也值得商榷?
如若不然,任凭你嘴上说得再好听,恐怕也没人敢踏出家门半步,毕竟,这种未知的恐惧,充满忐忑的旅程,也不可能带来愉悦的体验。甚至,在三亚一些五星级酒店,第三方核酸检测每次就要收费100元。
更让人无语的是,哪怕是滞留7天之后,很多滞留旅客反映,返程航班的价格也比来时贵了一倍,感情将滞留旅客当成待宰羔羊的不只是三亚的酒店,还有航空公司,毕竟,这波疫情之后,他们执飞三亚的业务量也会大减。
3年了,每一次换个地方,哪怕是到了三亚这种接待能力不成问题的地方,还是像最初那样慌乱,这不该是防疫优等生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