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年到镇江,在镇江已经整整生活了42年。期间,相当一段时间只知道镇江有金山、焦山、北固山,知道镇江有南山(更多情况下叫南郊)、云台山、太古山,还知道镇江有伯先公园、河滨公园,即便河滨公园早就不是公园,伯先公园也早已名存实亡,但是,脑子中仍然经常回忆起这些曾经的景点,曾经的休闲游玩之地,曾经的儿童乐园。
唯独西津渡,一个颇具文化内涵,极具历史风骨,别具经济元素的去处,是在二十多年后才开始在记忆中逗留。这不是我太孤陋寡闻,也不是我不喜欢历史和文化,确实与西津渡过去太低调、太高贵、太孤傲有关,从而让西津渡一直深藏于历史的僻静处,闪现在镇江文化的点滴之中。当真正了解了西津渡后,才突然发现,西津渡所承载的一切,如此如此厚重而庄重,甚至十分贵重。
西津渡能给外地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很多很多,一眼看千年、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旧址、待渡亭、超岸寺、观音洞,等等。于我而言,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则是那条并不很长的青石板上留下的车辙。这条据说是独轮车推出的车辙,记载的并不是一段简单的历史,也不是一个精彩的片段,而是镇江商业文化的缩影,是镇江商埠城市的象征,是镇江和长江美满婚姻的青丝带。
想象一下,如果不是长年累月的磨砺,不是一代又一代镇江人用汗水润滑车轮、用车轮亲吻青石板,是不可能留下如此清晰的车辙。西津渡的千年历史,不就是这样在车轮下慢慢推出来的吗?如果把这段车辙写成一首歌,一定不会比劳动号子逊色。而且,音色一定更美,节奏也更明快悦耳。
镇江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西津渡不算名气最大,也不是历史最悠久,更不是文化底蕴最深,然而,研究文化者,却没有一个人敢不对西津渡肃然起敬,敢忽视西津渡的存在。更多情况下,西津渡才是镇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且不是之一。而青石板上的车辙,则从一个侧面清晰地描述了镇江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华、居民的勤朴、江河的和谐、山水的交融。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得到,许仙和白娘子、梁红玉和韩世忠、刘备和孙尚香,都曾在这条青石板上留下过足迹,淌下过汗水,也品味过爱的甘甜。当然,留下足迹最多的,是一代一代的镇江人。
而从我来到镇江42年经历过的一切来看,无论是刚来镇江时看到的大西路的繁华,还是90年代新商业中心大市口的繁荣,以及已经遍布镇江各个角落的现代商业,只要沉下去体会一下,都能感受到镇江商业文化的内涵,都有商埠城市的影子,都有西津渡青石板上车辙的痕迹。
商业,不就是这样一个节拍一个节拍地发展起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连接起来,一个商业元素一个商业元素地融合起来的吗?只要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商业文化就会断层,商业文化的内涵就会发生变化。商业文化需要的,不是永远繁荣,而是持续完整。
也许,正是车辙上承载了镇江太过沉重的商业文化,渗透着很深的创业文化,赋予了镇江人民的朴实文化,给予了镇江这座古城太多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历史,反而让今天的镇江人背上了过重的精神负担,缺少了当年的创业精神,弱化了创新动力,甚至失去了创造能力,以至于镇江的商业文化反而滞后了,创业文化落后了,勤劳文化退伍了,导致镇江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快节奏的苏南、加速度的长三角。那么,镇江的文化研究者,当如何去挖掘西津渡的“车辙商业文化”呢?是否该聚集到西津渡,面对青石板上的车辙,做一点思考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我们前面的后脑勺越来越多,而看我们后脑勺的越来越少,很多人都很会用城市太小、人口太少来自我安慰、自我解嘲。于是,城市地位下降了,心里一点不难受;经济发展落后了,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西津渡这个最具商业文化意味的车辙,也很少受到关注。即便来到车辙面前,也就是淡淡一看,甚至不屑一顾。于是,厚重的商业文化,无法在今天的镇江人心里产生共鸣。
历史与现实不能共鸣,是多么可怕的事。